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_第六章:我那么大的徽钦二帝呢?没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我那么大的徽钦二帝呢?没啦! (第3/4页)

  “先生,朕接下来该怎么做呢?该怎么改革大宋呢?”

    听到这里,卫鞅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慢悠悠的给简王倒了一杯茶,然后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悠悠的举起茶杯,品了一口,又长长的吐了口气,卫鞅才再次睁开双眼。

    而经过这么一系列时间的修整之后,简王也冷静下来,不像一开始那样急迫,甚至隐约间觉得,自己好像有些着急了。

    “陛下,您觉得您自己是政治天才吗?”

    简王认真的思考了良久:“朕也不知道!”

    卫鞅没有给出任何评论,却点了点头:“陛下,您知道该怎么治国吗?”

    “不是很清楚。”

    “陛下,您有实际的治理一县、一州或一国的经验吗?”

    “没有!”

    “那么陛下,您的眼光是否足够犀利,可以直接透过历史的迷雾,选择出最合适的选项吗?比如,站在当下,分析那些早已经被人分析透彻了的问题之时,当下人总有一种很奇怪的自信:这很简单、这不是有手就行?我上我也行。”

    在后世,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日本房价当年泡沫已经那么高了,却没有人愿意抛售房子,只觉得那些日本人都是傻子,过度贪婪。

    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当然可以肆无忌惮的嘲笑他们。但是,总不能真的那一代日本人,全是小学生,个个智商二百五吧?

    这就是历史的迷雾!

    站在历史的下游,可以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随意给出理由、借口、解释,但是,当历史正在发生的时候,谁又可以用自己的眼光,穿透无数历史迷雾,直接得出最正确的结论呢?

    “还请先生赐教!此外,先生还是直接称呼我好了,不用老是您、您、您的,我听着不习惯。”说着,简王就朝着卫鞅拜了拜。

    “陛下,你是大宋的天子,如果把大宋比作一艘船,那么你就是这艘船的掌舵者,你将决定这艘船的前进方向。”

    “所以,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会算学、不是会打仗、不是会治理一方,而是决定大宋朝的未来走向。”

    说到这里,卫鞅便露出了一个笑容:“朝廷的国运,陛下你可以直接观测到,这其实就是个很好很好的开始。”

    “陛下可以定一个时间,以一年或更长、更短的时间为标准,然后对照此前、此后的国运变化。”

    “倘若,国运有了些许增长,那么便说明,当此前的一个标准时间内,朝廷的工作是行之有效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嘉奖相关负责人,比如丞相,比如计相,比如枢密使等。”

    “倘若,国运有了些许动荡,开始减少,那么便说明,此前相关时间内,朝廷上上下下做的不好。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换丞相,或者替换一些官员。”

    “国运,便是最好的检测大宋前进还是后退的标准!没有比这更加清晰的了!”

    看着慢慢听到了心里去的简王,卫鞅的心中却还有一句话没说:如果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的话,大宋肯定会越来越强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官家会越来越强!

    说到这里,卫鞅提出了今日的第一个建议:“陛下可以征召能人异士,打造出可以观测一州一县之地国运的法器。”

    “然后立下标准,将官员的任期改为四年一任或五年一任,上任前,使用法器观测并记录该地的国运,离任时,在检测该地的国运变化。”

    “倘若该官员合格,国运有所增长,那么就是能吏,就让他升官。甚至可以直接作出规定,国运增长与否,是升官最重要的标准!如果该地国运增长达到了两倍,直接提拔一级,以此类推,可以定下相关标准。”

    听到这里,简王有些疑惑的道:“可是,这样唯国运论,会不会有些、有些、有些不符合圣人大义。”

    “陛下,到底是脸面重要,还是大宋重要?倘若陛下可以成功改革大宋,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纵然陛下再怎么暴力,后人也只会说陛下是明君。”卫鞅缓缓解释道。

    想了想,卫鞅接着道:“唯国运论,纵然有许多缺点,但对于国运的增长却是真实不虚的。我朝的文官们,不缺精英,也不缺人才,更不缺忠臣,但是他们缺乏一条直观的升迁之路。”

    “我朝之中,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靠着关系升迁而不是能力升迁。但是有关系的官员,终究是少数,有能力而无关系以及无能力无关系的,才是大多数。既有关系又有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

    “历代以来,官家都不喜欢官员结党,可是却怎么都避免不了这一点,这也算是官之常情,几乎无法避免。”

    “而陛下要做的,其实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人为的划分一条升官、贬官的界限。当然,县、州的具体界限,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不同地方的县、州,相关标准也肯定不同。”

    “我知道,在每个地方根据标准划分的时候,肯定会有人上下其手,这是在所难免的,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啊。因为,整体的趋势,肯定是国运增长才升官,国运减少才贬官。”

    “可是,此举公布之后,一定会有许多文官反对吧?”简王不确定的道。

    “陛下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到时候是反对的人多,还是支持的人多?这天下间,到底是有关系的官员更多,还是默默无闻的官员更多?”

    “这种改革,只要陛下和章相团结一心,那么其他高层是不可能反对的。中层的知州、底层的知县,支持的必然比反对的要多。”

    看着简王仍然有些不安的模样,卫鞅笑着道:“陛下,你可以把选择交给天下文官。”

    “哦?”

    “陛下可以办理一份大宋旬报,这份报纸,主要负责详细讲述朝廷的政令,以免底下的知州、知县,歪曲朝廷的想法。这样一来,底层官员,纵然远离京城,也可时刻知晓朝廷中枢的想法,那些想升官的,有上进心的,就不会背离中枢。”

    “然后,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