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听懂掌声(还是四合一)(继续求月票)(章尾有调查) (第3/4页)
成收获奖励给发现者,两成收获奖励给办理此案的税官,两成收获奖励给税务部门,剩下五成收归朝廷所有!” “在老夫看来,大明朝病了,可是这病因,十成有七成都在士绅的身上,他们占据着大明最多的好处,却不思为国效力。就像那些江南士绅,北地百姓年年大旱,民不聊生,中原大地之上的灾民多达千万,可是他们却还在这秦淮河上,搂着扬州瘦马,吟诵着诗词歌赋,抱怨朝廷。” 这一刻的李邦华,化身大炮! 炮轰士绅!炮轰读书人!炮轰文官! 关键是,他还是真正的高级文官! 他是崇祯元年就当上了北京兵部尚书的高级文官! 听到这里,钱谦益已经惊得满头大汗,可是他却不敢吭声,甚至都不敢说一个不字! 熟读四书五经的他,若是以诡辩之术辩论,当然是可以一条一条的反驳李邦华的话,但钱谦益清楚,眼下这不并是辩论大赛,不是耍耍嘴皮子就能解决的。 这一刻,钱谦益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要么,加入太师的队伍,全心全意的为朝廷办事儿,为太师办事儿,为丞相办事儿,要么,就只能和士绅们一起了。 作为东林领袖,没有人比钱谦益更懂士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作为一个高级文官,他也清楚士绅的种种缺点。 如今的朝廷,真的能击败士绅,改造士绅吗? 这一刻,钱谦益的心中迅速的开始衡量。 天平的左侧是士绅! 天平的右侧,是当今天下的局势,是眼前这个笑呵呵的王太师,是京城之中那个额头奇大无比,比武将更像武将的孔丞相! 踏! 一步跨出,钱谦益就呆愣了一下,我怎么会主动跨出这一步呢? 当众人的视线集中在他身上的时候,钱谦益又一次坚定的往前走了一步,一步又一步之后,钱谦益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 无论是谁,也阻止不了老夫当官的决心! 老夫,一定要入阁! 老夫,一定要当内阁大学士! “太师,诸位同僚的办法都很好,但是,此举却会大大损害士绅的利益,士绅们一定会团结起来反抗朝廷,到那时,无论朝廷是镇压士绅也好还是绥靖士绅也罢,都会影响朝廷的运转效率,最终只会使得亲者痛仇者快!” “别忘了,北方还有李闯,四川还有张献忠,关外还有东虏,我大明并不是没有外敌。” “所以,老臣有一策,可以为朝廷一定程度上的分化拉拢士绅!” 说到这里,钱谦益咬着牙就说出了这个一定会让自己臭名昭著的想法:“对于士绅而言,科举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老夫希望朝廷在执行以上政令之时,同时向天下宣布,三个月后,朝廷将开恩科,这一次取士数目不再是一百二百之数,而是五百、八百之数!” “其中,比往常多出来的名额,将奖励给各地、各府排名前列的举人!” “比如此次朝廷发布的国债,按照江南各府士绅的财力、物力给出一个标准,如,一府之地至少要认购一百万两的国债,如果连一百万两的国债都不愿意购买,那么这一府的士绅就不够爱国。不爱大明的,大明也没必要爱他们。所以,这一府的举人,今年就不必参与恩科了,因为,朝廷不会要这些不爱大明的士子!” “而如果,某府士绅特别爱朝廷,如松江府的士绅,若是直接认购一千万两国债,那么此次恩科,松江府的进士数目,就可以稍微多一些,来鼓励这些爱国士绅!” 想要不买国债? 很简单! 都不用朝廷动手,此地要不了多久就会衰落了! 东林党为什么这么厉害? 为什么明末时期,东林党乃文官群体中最厉害的? 其实原因真的很简单,他们人多! 他们以书院为中心,以大量擅长考科举、擅长书写八股文的精英为老师,大量录取江南之地的天才儿童。 有天才儿童,有比九九六更加刻苦的学习,有第一流的老师传授应试技巧、八股文书写技巧,结果就是,东林书院以及其他隶属于东林党的书院,出产的进士特别多! 不想购买国债,那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他地方的进士越来越多,自己本地的进士越来越少! “就像这江南,原本江南之地除了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楚党,可是如今呢?他们的声势越来越少,这不是因为东林党的诸公能力比他们强,而是因为他们后继无人。以至于如今的天下,一提到江南就是东林党!” “可实际上呢?江南士绅内部很是复杂,有专门研究学问、诗书传家的,比如老夫所在的钱家,这样的家族,更看重名声,而不是实际利益。” “有专门靠着女织工,制作松江布发财的,他们最在乎的,永远是自己能赚多少钱;有专门靠着海外生意发家的,他们除了跑海之外,其他的也不是很在乎;有世代垄断盐商贸易的,像扬州盐商就是典型……” 东林党领袖,亲自揭江南士绅的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没有人! 比我! 更懂! 东林! “在了解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朝廷完全可以分而化之!江南士绅,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松江府和苏州府之间,就有许多龌蹉,可是在外人眼中,却只是粗略的把他们当做是江南狗大户,这其实是不对的!” “那些有钱但是却不得不依附于其他士绅的豪商,我们可以在他们购买大量国债的情况下,赐予他们秀才、举人甚至是进士功名!如果他们觉得功名不够保险,那就赐予他们不世袭的爵位!” “那些依赖于大海生活的,他们需要什么,想必太师比在下还要清楚!那些诗书传家的,给他们高高的荣誉挂起来,至于实际利益,他们是怎么不在乎的!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家族的长远传承,而不是一年两年,一代两代的利益!” “实际上,绝大多数诗书传家的,家里虽然有些钱,但却远远达不到暴富的地步。只要朝廷愿意谈,一切都可以谈!” 啪! 啪! 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