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8、再次对决 (第2/2页)
指挥的兵力不多了,廖化的很多想法都需要得到赵累的配合。 廖化:“我还有一个计划,咱们以修缮防线为由,派出队伍中的民夫去南方山区取木材,利用将士们的一来一回,咱们可以重新调整兵力数量。” “那些离开的士兵提前在咱们的后路上等候,我有别的安排。” 既然赵累已经把作战部署全权交给了廖化负责,那么,他对于这些事务并不算关心,“你不需要跟我讲太多计划,只跟我说需要多少人,要我做什么就够了。” 得到了赵累的许诺,廖化趴在赵累的耳边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除了撤军后的反杀计划,与吕蒙进行的五百人对决同样很关键。 不论廖化还是赵累,都对关羽军的胜利持悲观态度。 如果吕蒙真的派出500名将士渡河作战。 最大可能,敌人挑选的,都是体力充沛,战意高昂的精锐。 廖化和赵累两个人找遍全军,即使凑齐了兵员,双方在战斗力上也不是同一个水平线上。 尽管如此,不到万不得已,廖化还是不准备太早撤兵。 如果真能在对决中打退吕蒙军的第一波进攻,应对敌人后面的进攻时,廖化和将士们会更从容。 在计划中,关羽军会采用一字长蛇阵,廖化负责左翼,赵累负责右翼。 为了避免影响参战部队的士气,两人不敢提前把撤军计划告诉全军将士。 但是,两个人提前做好最坏打算,两人不仅需要预留预备队,意识到战况不利准备撤退的时候,需要立即鸣金,收到信号的另一人同样以金声回应。 只有两翼金声同时响起,将士们才能撤军。 达成共识之后,二将没有立即去找诸葛瑾,而是下达一系列命令。 为了掩饰那些提前到达退路集结的士兵,军中进行了频繁的兵员调动。 廖化也找到了那名埋伏在马忠身边的士兵,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对方。 等到所有的准备都已经完成,廖化独自来到诸葛瑾的营帐,告诉对方自己和赵累的决定。 诸葛瑾是个聪明人,没有丝毫犹豫,拱手向廖化告辞,离开的时候,诸葛瑾再次表示出愿意和廖化共事的意愿。 廖化没有送诸葛瑾,而是找到苏由,下达备战命令。 随后,他来到河边,望向对岸。 诸葛瑾乘坐的快船早已经消失在了河面上,对面的吕蒙军正在进行调动。 除了调兵备战,吕蒙军也确实停止了修建浮桥的行动,出征将士开始登船。 装载吕蒙军将士的战船开始朝着西岸行进。 廖化立即返回自己的队伍,和赵累两人按照约定,组织部队撤后。 关羽军将士重新排好阵型,给吕蒙军留下了充足的登陆位置。 吕蒙军派出少量斥候先行下船,巡视过整个登陆点,似乎是确认了关羽军没有埋伏,随后,吕蒙军主力开始下船。 吕蒙军排成了一个方阵,队列基本整齐,人数很容易数,吕蒙似乎没有食言,确实派出了五百人。 队伍前方是少量弓箭兵,中部是长枪部队,方阵的两侧是一些短兵器部队,方阵的最后则是统兵将领、号兵和少量骑兵。 敌人似乎没有使用诡计,为了博取廖化和赵累的信任,那些运送完将士的战船也没有返回东岸,似乎是在证明吕蒙没有增兵的企图。 吕蒙军送来了一封战书,措辞很客气。 统帅大军和关羽军对决的,正是在前一天有过出色表现的朱然。 朱然在信中表示,吕蒙军会以鼓声为号发起进攻,希望那时候关羽军将士同时出击。 仅仅从战术上分析,吕蒙军确实做好了对决的准备。 廖化和赵累两个人最后一次进行战前对话,同意了朱然的提议。 信使送回了二将的口信。 二将分别在队伍前方进行战争动员,吕蒙军很快响起了隆隆鼓声。 吕蒙军保持阵型主动发起进攻。 关羽军的将士也同样在鼓声的引导下快步前进 两支军队很快撞在了一起,出乎廖化的预料,对面的吕蒙军似乎并不是精锐。 关羽军不仅挡住了吕蒙军的进攻,而且,由于采用了长蛇阵,队伍的两翼隐隐有包围敌人的迹象。 廖化刚刚产生怀疑,战场再次发生变化。 靠岸的船只走下来不少士兵。 新登陆的士兵大多身穿水手的衣服,然而,这些人迅速在船下集结,熟练的动作证明了这是一支精兵。 吕蒙确实没打算从东岸调兵,但他也没准备和廖化堂堂正正对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