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2、河畔战事 (第2/2页)
撤军。 为了保证将士们不会在撤军的时候出现掉队或者被围,廖化有意控制部队的撤军速度。 最终,吕蒙军的主力动了,孙桓这一次没有留手,大军全力出击,朝着廖化的部队追了过来。 关羽军的撤军压力开始增加,为了防止惊动孙桓,导致追军提前撤退,廖化不敢过早通知赵累。 在抵达伏击地点之前,廖化的部队被吕蒙军追上了。 廖化放弃撤军,命令将士们结成防御型的圆阵。 直到这时,廖化才派出士兵突围,向赵累求援。 孙桓带领主力追上廖化的部队之后,也没有迟疑,立即组织将士发起进攻。 关羽军将士前期体力保持的较完好,军阵也相对严整,所以,一连打退了吕蒙军的多次进攻。 拖到赵累带兵抵达战场,廖化和他的部队也没有出现溃败的痕迹。 吕蒙军似乎对赵累的出现早有准备。 援军到达战场之前,敌军就已经开始分兵,那一支身穿单衣的部队脱离战斗,面向赵累部队的方向列阵布防。 吕蒙军剩下的部队则加大了对圆阵的进攻力度。 整个大战场被分成了两个小战场。 赵累带兵到达战场后,立即发起突击,试图冲破吕蒙军的阻击。 吕蒙军的主力也不惜一切代价突击,试图击溃廖化的部队。 如果赵累率先击败面前的吕蒙军阻击部队,那么,关羽军就可以内外夹击打败吕蒙军。 如果吕蒙军主力率先瓦解廖化部队的防线,那么,孙桓就可以发挥兵力优势,继续击破兵力不占优势的赵累部队。 这场决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吕蒙军虽然占据优势但已没有后手,廖化手上还留有底牌。 确保将士们还能坚持的情况下,廖化没有立即动用底牌。 战斗继续持续了一段时间,将士的体力大量消耗,两军很难再脱离接触。 估计火候差不多了,廖化命令将士们点起烟火。 伴随着滚滚浓烟,南方山区响起隆隆战鼓声。 朝着声音响起的方向看去,可以发现,在树木的间隙中,大量关羽军旌旗竖了起来,不少人正在下山。 这支下山的部队,正是跟随赵累和廖化同行的民夫。 这支部队得到廖化的命令,提前携带旌旗和战鼓上山,担当决战时候的疑兵。 这支部队本身并不具备战斗力,所以,廖化没敢太早暴露这张底牌。 疑兵下山进入战场也需要时间,如果孙桓反应及时,是可以避免部队立即崩溃的。 疑兵突然现身,孙桓军主力没有立即崩溃。 混乱最早发生在赵累面前的那支吕蒙军队伍中。 这支吕蒙军出现了大量溃兵,剩下的部队让出通道,保持建制,朝着粉水方向退去。 这支吕蒙军虽然还没完全崩溃,却已经处在了崩溃边缘。 赵累却没有趁热打铁,将面前敌人击溃,简单整队后,攻向了围攻廖化圆阵的吕蒙军主力。 意识到战局不利,吕蒙军准备撤军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 廖化立即下达作战命令,将士们反守为攻,紧紧牵制着敌军。 内外夹攻之后,吕蒙军溃败了,孙桓再次发扬了他的习惯,单人独骑朝着粉水逃亡。 廖化和赵累组织将士对敌人败兵进行追杀。 部队一直杀到了粉水河畔,俘虏了大量吕蒙军将士。 吕蒙军撤军的先头部队站在粉水岸边,试图重整部队,却成效不大。 牛高带领的那支渡河关羽军小部队也已经在粉水东岸列阵准备,溃兵即使跳入粉水也难以逃生。 随着廖化和赵累统帅着关羽军主力抵达战场,吕蒙军再度接近崩溃。 不少人放弃渡水逃生的想法,开始南逃,朝着山区逃了过去。 关羽军没有理会那些进入山区的部队,而是对岸上的吕蒙军败兵再度发起冲击。 吕蒙军最后的反抗被瓦解了,幸存者都放下武器投降。 将士们经过连番作战,体力损失极大,下令将士们休整之后,廖化把俘虏战俘们发动起来,沿着粉水河道布置防御。 由于孙桓统帅的吕蒙军已经大败了,此时不再需要牛高的部队在东岸威慑。 指挥俘虏制造浮桥,廖化准备接应牛高的部队撤回粉水西岸。 战斗结束之后没多久,河道上响起了战鼓声,不少战船出现在水面上。 廖化也没想到,吕蒙军的水军居然这么快赶到了战场。 这个时候,将士们还不能松懈。 廖化立即喊来赵累,两个人开始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