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廖化新传_23、水军谢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3、水军谢旌 (第1/2页)

    谢旌并不是吕蒙的部将,他一直跟随陆逊作战,掌管一支千人规模的水军。

    在谢旌和李异的协助下,陆逊夺取了秭归城。

    由于秭归地势险要,连接益州和荆州,所以陆逊不敢轻动,亲自带兵驻守。

    陆逊并没有忽略房陵,派出了李异和谢旌水陆并进,北上夺取房陵。

    经过一番苦战,吕蒙军攻克了房陵。

    谢旌的队伍是水军,在房陵城没有用武之地。

    配合李异夺取房陵城后,谢旌立即带兵南下,返回秭归。

    分兵之前,谢旌也没有料到,关羽军不仅复夺了房陵城,还杀死了李异。

    李异是谢旌的好友,和马忠一样,谢旌对杀死李异的廖化怀有很深的仇恨。

    吕蒙军主力北上房龄,很快得知了房陵失守的消息。

    原本是配合陆逊北上的吕蒙,不得不派人通知陆逊,让陆逊再次派兵北上,协同吕蒙军主力作战。

    恰恰在这个时候,被陆逊击败的关羽军将领詹晏得到了秭归大族文布、邓凯的支持,招聚了数千夷兵,关羽军给秭归带来了很大的边防压力。

    陆逊无力派出陆军,不得不再度差遣谢旌的水军。

    为了保证秭归平叛的顺利,陆逊甚至留下了谢旌的部分兵力。

    跟随谢旌北上的船只不超过二十艘,士兵不到五百人。

    粉水水道曲折,再加上谢旌出发时的地点要比孙桓远。

    所以,水军的北上进度很慢,甚至比不上两条腿走路的步兵。

    通过逃回东岸的俘虏,孙桓认为,自己掌握了关羽军的‘虚实’,经过马忠的教唆,孙桓决心和廖化对决。

    在渡河作战之前,孙桓分别派出士兵,向吕蒙和谢旌的寻求支援。

    吕蒙的部队都是陆军,短时间内无法抵达战场。

    谢旌却不一样,他的水军即将到达战场,所以,他派人回信,要求孙桓不要擅自行动,等到水军到达战场后,两军合力进攻。

    谢旌自然也没想到,当他船队抵达战场的时候,看到的正是吕蒙军大败,关羽军在粉水东西两岸击杀败兵的场景。

    孙桓的兵力比谢旌更强,却依旧败在了关羽军阵前,谢旌是个聪明人,不会为了复仇,做无畏的进攻。

    看向两岸的战场,谢旌笑了,上天还是给了他立功的机会。

    为了追杀败兵,监督吕蒙军俘虏制造浮桥和防御工事,西岸关羽军的阵型非常混乱,队伍分成了好几支。

    在粉水东岸,有一支建制完整却兵力不足的小股关羽军。

    谢旌是一名老将,开始权衡利弊。

    他明白,以自己的这点水军,前往西岸和关羽军作战,胜算很小。

    即使作战胜利了,也没有办法扩大战果。

    伤敌不如歼敌,谢旌决定全歼东岸的关羽军。

    他敏锐地意识到关羽军的弱点,两岸的关羽军需要通过浮桥调动部队。

    此时的浮桥还没修好,只需要毁掉浮桥,封锁住河道,关羽军留在东岸的将士就没有办法撤走。

    谢旌也可以利用兵力优势消灭这支队伍。

    命令号兵擂鼓摇旗之后,船队中的一条快船迅速朝着浮桥冲了过去。

    为了掩护这艘船,水军们使用弓箭对岸边的关羽军进行压制。

    面对谢旌的突击,东岸的关羽军加快了建设浮桥的速度。

    西岸的关羽军则迅速开始集结,一些使用弓弩的将士对船队进行射击。

    箭矢的杀伤被船体的防御抵消,水军几乎没有发生伤亡。

    谢旌同样命令会射箭的将士对岸上的关羽军进行反击。

    箭雨倾向了西岸的关羽军,不少吕蒙军的俘虏也被射中,岸上不时响起惨叫声。

    关羽军将士的对射是徒劳的,但是,为了加快浮桥的建设,把东岸的友军接应回来,将士们只能用生命牵制谢旌的水军。

    关羽军射手开始使用火箭。

    火箭对船队造成的伤害确实有所提高。

    但是,谢旌统帅的,是一支职业水军,有一套防止火势蔓延的办法。

    即使有些火箭射中了船只,火势也会被水兵快速扑灭。

    两岸修建浮桥的队伍快速行动,很可惜,他们的动作慢了一步。

    负责破坏浮桥的快船还是在浮桥完工之前到达了现场。

    乱箭把两支施工的部队射散。

    随后,水军将士开始对浮桥进行破坏。

    谢旌的出现同样让岸上的形势重新发生变化。

    很多吕蒙军俘虏发现船队之后,抛下了手中的工作,杀死了身边负责监督的关羽军将士。

    跑到河边,挥手呐喊,寻求水军的救援。

    谢旌自认为局势已经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