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03章 大单 (第2/2页)
擎测试。 经过一年时间被西蒙随时驱赶鞭策地高强度研发,SpaceX团队正式推出了第一款火箭引擎,命名为梅林1号。 这一名字是西蒙从SpaceX团队公开征集而来,当然,稍微做了点弊,内定了某个名叫埃隆·马斯克的家伙提供的名字。 乍听起来,‘梅林’这个名字似乎与曾经SpaceX的‘猎鹰’、‘猛禽’之类的名称不搭,实际上,梅林是‘Merlin’的音译,这个英语单词是‘灰背隼’的意思,都是猛禽。 不过,全新的梅林引擎,与原时空中SpaceX的那款梅林已经完全是两码事。 曾经SpaceX的梅林引擎,通俗点说,设计方案其实是来自NASA旗下的一款公开引擎架构,和芯片领域诸多厂商使用的ARM公版架构概念类似,然后在SpaceX团队的改进下,最终成为著名的梅林系列。 这一次的全新梅林引擎,技术基础则是来自前苏联著名的RD-170火箭引擎。 曾经的初代梅林推力只有30多吨,RD-170却是推力超过700吨的巨无霸,两者就是早期ARM芯片和奔腾级X86处理器的区别,即使是更能体现均衡性能的‘推重比’,初代梅林45的数值也远低于。 说起来也有趣。 西蒙对此不多的专业记忆中,后来的梅林系列,倒是越来越像RD-170,其间发生了什么不言而喻。 西蒙这次也算‘一步到位’。 说起来,从去年初组建SpaceX团队到现在,一年时间,围绕这家私人航天公司,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 西蒙夫妇在普雷亚维斯塔的SpaceX总部下了直升机,过来迎接的一群人,可谓最能体现过去一年SpaceX周边发生的一切。 这些人当中,除了SpaceX的团队,还有NASA的官员、洛克希德-马丁的高层、乌克兰国家航天局的代表等等。 事情还是要从西蒙私下从乌克兰拿到大批航天核能资料说起。 航天方面,既然SpaceX决定采用RD-170技术,虽说航天领域因为其特殊性,很难有什么专利可言,但能有一些名正言顺终究更好,西蒙干脆就把乌克兰当局拉进来。 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方面虽然保留了全套的RD-170引擎技术资料,但缺少俄罗斯产业链辅助的情况下,已经丧失了独力生产这套引擎的能力,再加上维斯特洛体系与乌克兰政府的紧密关系,以及实实在在的利益,基辅方面欣然同意了相关合作。 不只是RD-170,在维斯特洛体系的运作下,乌克兰方面几乎把可以转过来的家底都拿了出来。 这一切技术转让的条件,只是区区2500万美元的现金,以及在SpaceX之外双方共同成立的一家专门用于火箭引擎对外销售的壳公司20%的股份,相当于乌克兰方面只能享有SpaceX对外出售引擎时的20%利润分成。 另外,SpaceX生产引擎自用乃至今后发展的其他业务,乌克兰方面都无法再参与利润分成。 无论是SpaceX的发展目标,还是利润大头,其实都是将来的自有业务,要知道,提供全套发射服务,和只出售引擎,利润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名正言顺地获取大批前苏联航天技术的同时,西蒙还再次接收了一大批相关领域专家。 全新的梅林1号能够在一年内诞生,这些前苏联专家功不可没。 不过,这次的梅林1号,最大的进步还不是在RD-170基础上的改进,而是顺利启用了3D打印技术,这又涉及到过去一年的复杂公关与技术整合。 西蒙去年收购了一家名叫打印公司,随后一年,开始专门针对火箭引擎的3D打印进行技术攻关。 因为涉及到软件、材料等方方面面,只依靠3D-Miracle的团队当然不够。 软件方面,3D-Miracle与维斯特洛体系重仓持股的工业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进行了合作。 材料方面,这也是3D打印火箭引擎最大的难关之一,因为引擎材料的打印合金,需要研磨成低于500微米的均匀颗粒,还要在无氧环境下进行。西蒙亲自插手,调用查阅了美国几大国家级实验室的积累,这才顺利找到了相关的技术与团队。 否则的话,虽然也只是时间问题,但也肯定无法在一年内搞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