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顾索素琴应不暇 (第2/2页)
! 大,就是海纳百川,宗,就是海到天边天是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当然了,大宗师也不是无所不能,就比如对于“不灭真性”,对于他在“神”之道途上的推进,许广陵目前的思路和头绪就不是很多,甚至连简单的框架都竖不起来。 不过这同样也算不了什么。 前世图书管理员的那句诗怎么说的? 万水千山只等闲。 也如王维的那句诗所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他如今的高度,往后的千山万水,已不只是修行,更是生活。 或者说,这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修行也好,生活也罢,漫漫前路中,千山万水,只是心中的庭院,而纵天地之大、乾坤之邈,也不过只是信步的园林而已。 就如眼下的这个小小的果蔬园。 从一棵树开始。 从第一棵,到第二棵。 从一株草开始。 从第一株,到第二株。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而他自己,就是那“新雷”。 这一天,许广陵心情甚是愉快,一方面,是对此世的父母有了可以落实的安排,另一方面,也是在心境上有了一些更微妙的体悟。 对大宗师来说,心即是身。 几乎是瞬息响应,许广陵身中的命窍开始自主运作,并和往日有了一些细微的差别。 许广陵没管这个,只是任其自然。 让他沉吟着的却是今日在草木进化过程中,成就这样一棵树,这么一个意外的收获。 是的,意外。 许广陵本意只是缔造一棵“灵树”而已,而且只是一点点灵就可以了。 结果却是大出乎他的意料。 在他与这棵树的深度互动中,许多变化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然后细小的成果一点点累积,直到这棵树变得真正有点神奇。
对他来说,这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又一种“神通”了。 突如其来的。 不过,既是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情理之中。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他已经在通向“神”的道途上迈步,时不时地有些“神通”冒出来,不是很正常的事么? 就像是水到渠自成、春来草自青一样。 往昔,许广陵与两位老人论神通。 什么是神通? 最后,三人得到的结论是: 超越,谓之“神”。 纵横,谓之“通”。 先有超越,而后自然有纵横。 在超越的高度,获得凌驾或者说超维的识见以及能力,这就是“神通”。 如父母之于孩童,每一对父母在自己初生的孩子面前,都是大神通者。 如大学生之于小学生,那也同样是大神通者。 又如前世的世间,知道了物质微观层面的电子构造,所以就有了电,有了光,有了光电信号,有了热…… 从最基础的电灯开始,到电热如电饭煲电磁炉,再到电脑手机卫星等等,那些哪一样,不是“神通”? 是的,哪怕是手电筒,比之未有、未知之前,也是神通。 不过世间的这些神通,是来源于众,用之于众。 而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点,是作用于生命之外,并未对生命本身进化层面的运作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但其实也只是时间未至而已。 “生命学”,也一直在缓慢但持续地向前推进着,如人类不灭亡,则终有一日,或三十世纪,或四十世纪等等,这个世俗的体系会和“修行”挂起钩来。 而归根结底,所谓修行,也不过就是属于个体的生命学而已。 于是,修行者,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立场处世,也就很清楚和明白了。 当是并行而不悖。 漫步和淡淡思索间,许广陵于一处小山坡前驻足。 于他而言,大道初展。 往后,当历不同世,转生游走于不同的世界。 这些世界,也会是处于不同的文明层次,或是蒙昧,或是初生,或是文明已经非常之大盛。 如此。 若蒙昧之世,吾当为引导,如有巢氏,如神农氏,如轩辕氏。 若初生之世,吾当既为引导,也为被引导者,我之凌驾处,惠及于世,世之凌驾处,我亦当汲取吸收之,化为自身之资粮。 若文明大盛之世,吾当甘为学徒。 大宗师可以为学徒也。 “神”亦可以为学徒也。 从煌煌的世之文明,汲取无尽无量之光辉,开阔我道,拓展我道。 一言以蔽之。 与造化同呼吸,和世界共沉浮。 凡我过处。 世界当兴。 我亦当兴。 其始者,曰“道徒”,其终者,曰“道祖”。 而道之运转,无始无终。 自及今后,我于诸世间沉浮,是徒是祖,亦非徒非祖。 道我不二分。 世我亦不二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