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5章麦秸有的是  (第1/2页)
    麦收一开始,整个三分场就忙忙忙碌碌的运转起来,各司其职。    家属区里为之一空。    孩子上学,职工上班,家属帮忙,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在家里伺候家禽家畜。    像熊贵清这样在家养猪的年轻人就他一个。    一时间,他竟有了空虚之感。    麦收头一天,所有人都是紧赶慢赶的,生怕出现纰漏。    到了第二天,大家都适应了这个节奏,也就逐渐的平静下来,忙而不乱。    再后面,也就习以为常了。    几天之后,何献超开着蹦蹦车来到熊家门前。    “熊贵清,熊贵清。”    熊贵清刚扯野菜回来,在大门口俩人相遇。    “咋的?啥事?”    “嘿嘿,你不是要麦秸吗?现在地里有的是,你找人了吗?”    “擦,你说胡话呢?现在去哪儿找人?都忙着呢!”    “也是哈!”    何献超挠挠头,有些苦恼。    “那咋整?就咱俩啊?这也不行啊!”    装麦秸需要相互配合,除了司机外,至少要三人。    一个站在车厢上装麦秸,这是个技术活,既要摆的四平八稳,还得要多装。    另外两人在地面插麦秸往车上送。    使用的工具就是四股叉,必须是钢制的,否则用几下就弯了。    熊贵清也眨眨眼,他也没了办法。    不过,他马上想到了老爸。    他倒是可以跟猪号的同事换工。    没在农村农场生活过的人,对麦秸豆秸这些燃料不熟悉,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    这些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燃料,跟冬天烧的木头一样重要。    麦秸是收割小麦脱粒后的麦秆和麦头,会被抛洒在麦田里,有的机器会集中成堆的抛弃。    按照农田作业的要求,这些麦秸是要处理的。    主要的方式就是烧荒,也就是在田里直接点燃。    既污染环境,也造成大量的浪费。    所以,农场是鼓励职工家属往家里拉的。    拉回家一年四季都能用来做饭,这不挺好吗?    难就难在运输和人工上。    麦秸豆秸都不要钱,随便拉,可是你用车拉就得花钱了。    当然也不多,一车也就几块钱,到了九十年代几十块钱,这些都是运费。    可人工就比较难办。    就比如说拉麦秸吧。    正是麦收最忙的时候,人手本就紧张,想要换工你得能找到人啊!    有人说了,麦收结束再拉不就行了。    对。    麦收结束人手也有了。    可是又有其他问题出现了。    麦秸这玩意在职工家属看来就是最好的做饭燃料,你想要,别人也想要。    这就形成了一种压力。    一块地里的麦秸谁拉算谁的。    你说等到麦收结束了,可能麦秸也被人拉的差不多了。    那你这個冬天和第二年春夏的燃料用啥?    有人说用木头呗,反正山上多得是。    这话听着在理,可实际上行不通。    你上山拉木头不花钱吗?不换工吗?一样的。    还有,木头的主要功用是取暖。    做饭用木头纯属浪费。    因为木头燃烧时间长,火力还旺。    做饭时间一般都短,一根木头还未烧完,饭已经做好了。    这你就得撤火,也不能烧空锅吧?    有人说烧点水呗,这样cao作也就是偶尔为之。    如果你这样做,会被农场人骂死,不会过日子,你外星人啊?    不会烧麦秸吗?    用多少烧多少,既方便也节约燃料。    伱是不是傻?!    总的来说,麦秸豆秸就是农场农村老百姓生活的必备燃料了。    有人问,要是没人拉麦秸,怎么办?    农场会在麦收即将结束时,组织家属烧荒,一块地一块地的烧。    烧荒的那几天,天空暗哑阴沉,不见天日。    空气都剌嗓子,呛人,谁不知道污染环境啊?    可你不烧这些秸秆咋办?    农场总局也组织专家研究了。    什么粉碎还田啊,秸秆深埋啊!    结果,给第二年的生产造成了很大困扰。    职工们都骂专家王八蛋!    你干科研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的,不是让你来添堵的。    搞了几年也就放弃了。    这事太挨骂,没人敢整了。    最后,农场就鼓励广大职工往家拉吧,随便拉。    这样还能减少烧秸秆的工作量,也减少了污染。    有人说了,你拿回家烧和在田里烧有啥区别?    不都是污染吗?    那可不一样。    焚烧秸秆是集中在十天半个月内,大量野外燃烧,灰尘烟雾四处弥漫,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很大。    拉回家是在灶坑里烧,灰都留在灶坑里了,没有跟随烟子飘到室外。    这些草木灰倒在园子里还有肥田的作用呢。    再说了,老百姓每天燃点秸秆做饭,量不大,相当于烟尘缓释,可以被空气稀释。    与在大田里集中焚烧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    这还解决了老百姓的燃料问题,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