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大争之世 (二十二)  (第1/2页)
    宗室、国戚告哀崇政殿。    赵祯在灵前守了大半夜,勉强应付两句便赴后殿小憩,双目血赤,眼皮肿胀,心中空荡荡,长久以来的制肘远去,预想中的喜悦却未如期而至。    他十分厌恶宋绶、孔道辅串联赵元俨及贡举人行劝谏事,王随、蔡齐等人的魅影也是若隐若现。    刘纬之所以将颜子四十七世孙颜太初流桂州,是为国事,而非私怨。    孔子第四十四代孙、孔宜于太平兴国三年袭封文宣公,雍熙三年卒于王事,其子孔延世袭封、卒于景德初,孔延世子孔圣佑又于天禧五年袭封、次年即卒,因其绝嗣,遂除袭封。    颜太初却作诗嘲讽当政者得路、反忘先师,请以孔圣佑弟、孔宗愿袭封文宣公。    刘纬毫不留情的给予雷霆一击,指责颜太初暗讽赵光义未能履行金匮之盟,赵恒、赵祯得位不正。    又将仙源孔氏太平兴国三年以来蠲免科役总计、种种不法事急递彭城,诘问:千年世家,屡受前代隆恩,怎不见其从一而终?于我大宋何功?于我大宋何益?路在何处?师又在何处?    颜太初不能对。    刘纬再以急递诘问:汝可愿代民服仙源孔氏科役?亦或寻人替之?    颜太初还是不能对。    刘纬大怒,遂徒颜太初及其妻妾子女填柳州,并问:汝且不愿,焉敢代民请愿?    天下肃然。    即便是宋绶、孔道辅、王随、蔡齐等重臣也只能以称病表达不满。    赵祯至始至终保持沉默,看似不偏不倚,实则心向刘纬。    仙源孔氏的特权湮灭,令京东路散发着勃勃生机。    李溥奏京东路明年岁米应在一百五十万石至一百六十万石之间。    赵祯深信不疑。    仅益州一路,所贡秋粮就增加二十万石,民却无科敛之苦。    周文质奉诏回朝时,数万民众夹道欢送,“长命百岁”之贺甚至回荡在剑门关外。    孙飻亦奏江南百姓严冬不歇,冒雪兴修水利,堆肥备战春耕。    赵祯清楚的知道,国家已经走向一条不可逆的道路。    宋绶、孔道辅、王随、蔡齐聚众三百余,不仅是在反对孔氏一族去契丹、高丽开枝散叶,也是在阻挠摊丁入亩之制全面实行。    赵祯冷冷的看着赵元俨卑躬屈膝,一句抚慰的话都没有,嘴里那句“八王叔请起”和“阿猫阿狗快去”没什么区别。    他打定主意,不管宋绶、孔道辅怂恿赵元俨独奏何事,都要把这股歪风邪气杀下去。    赵元俨一句话就把赵祯心中那点刚强击的粉碎:“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存疑,殡于奉先寺。“    赵祯脑子里一片空白。    李宸妃是谁?    德宁生母?    卒于天禧四年?还是天禧五年?    赵元俨火上浇油:“宫人、百官皆知,独独陛下不知,请诏两位太妃详奏。”    德宁是我同胞meimei?    赵祯从一场长达二十四年的噩梦中惊醒,泪如堤决,声嘶力竭:“我去问她!”    赵元俨连忙抱着赵祯,“皇太后尸骨未寒,万万不能失礼。”    赵祯狠狠一甩,撞门而去:“滚!”    那声怒吼令一墙之隔的前殿噤若寒蝉。    张景宗一边命小黄门去请蓝继宗,一边硬着头皮出殿转圜。    悲伤弥漫的崇政殿又添了几分清凉和无奈。    赵祯生母另有其人一事,从来不是秘密,只因刘娥威震天下、无人敢言。    一朝天子一朝臣。    横行京畿三十年、无往而不利的嘉善坊刘家的风光日子似乎已到尽头。    殿内渐渐两分。    刘娇、赵全益携三子、赵念念怀抱幼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