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节  (第2/3页)
    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者:何理    成书时间:1989年    类别:中国当代史    版本推荐: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增订版    书海领航    由何理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初版本    诞生于1989年建国40周年前夕。光阴如梭,经过近6年的时间,国际国内    形势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东欧巨    变、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解体、海湾战争、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世界    多极化的发展等等,中国人民面对多变的世界格局,在中国**的领导下,    正如**同志所说“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冷静观察,埋    头苦干,排除国内外一切干扰因素,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保持持续、稳定的增    长,有感于此,作者与出版社通力合作,于1995年又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的增订本。    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过了她的48周岁的生日,在中国**    三代领导集体的率领下,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东方地平线上树起了一座座    光耀九州、泽及万代的不朽丰碑。回顾波澜壮阔的过去,不仅使每一个人感    慨万千:开国奠基、凯歌前行、艰难探索、曲折发展、内乱骤起、风云激荡,    改革扬帆、奋勇闯关、大潮涌动,一幅幅历史画卷犹如铭刻在中国人民    记忆中的英雄史诗。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因为年轻,她也有令人不堪回眸的失误和痛心疾首    的挫折,在前进的过程中,她需要和中国人民一起思索过去,面向未来。正    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尤其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我们明确地提出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模式,继续深化改革,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的战略方针。这些    事实都再一次证明,在国家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与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治国先治史”的传统,宋代吕祖谦曾说,读史要置身其    中,每看一半便掩卷反思,预测历史前进的方向,总结国家兴亡、政治得失    的经验教训。**同志曾谆谆告诫我党领导干部:“不要割断历史,    不要单单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    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    于担负21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年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盏学习、    了解共和国历史、展望未来的航标灯。    内容梗概    本书作者采用首尾一致的多章节体例,大胆抛弃沿用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分章划段的办法,把“通史”写法与“专题”写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重点    事件,体现共和国46年的历史脉络。全书共分28章,与其它有关中国历史    的书籍不同,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演进为研究对象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发展和历史命运,是46年共和国史的    “主旋律”。    2、围绕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展开内容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命运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振    兴,都同国家的现代化及其实现的程度休戚相关、密切联系。    3、侧重于陈述国家、社会的活动而非党的活动    作者认为国史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共和国国情的分析和研究,国家经济    建设和经济体制的沿革,关于国家基本政治体制及其形成、发展,国家安全    和国防战略的演变,对外关系和外交战略的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社会、    生活的社会面貌的变化等方面,重点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关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作者引用“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    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    人剥削人现象的基础,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    的过渡时期”列宁语说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从资本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把我国过渡时期定义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    期”。    关于“大跃进”的问题,作者认为由于我党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左倾”    错误的发展,对1956年经济建设上的反“冒进”批评的突然升级等构成了大    跃进的政治环境,另外在1958年召开的各省市“一把手”参加的成都会议上,    提倡正确的个人崇拜,继续批评“反冒进”,把冒进看作是“马克思主义”    的,而“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从政治上为“大跃进”的出现提    供了条件。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作者在第13章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