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节  (第2/3页)
实,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年间进士,    为官清廉正直。在当时,前人编写的史书已浩如烟海,人们即使花费一生的    精力也难以掌握大概,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给君主提供历史借鉴,司马    光以“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为宗旨,立志写一部简明通史。因“鉴    于微,有资于治道”而被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    记载了长达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资    治通鉴的编写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首先由司马光写出提纲,包括    总纲与每章的细纲,助手们根据大纲选择素材,按年月日列目,遵循“宁失    于繁,勿失于略”的原则,然后逐条考辨整理之后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    本人亲自删削、定稿并写出结论。前后共耗时19年,花费作者一生的主要精    力才完成这部史学名著。    全书以年代为经国家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    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笔法,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    世经历。“袭于春秋,而慷慨论证长于春秋;承于左传,而记    事言论浑然一体优于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使一    向遭人冷落的编年体再次焕发青春,光耀史坛,与纪传体并驾齐驱。自宋至    清,经过无数学者的努力,陆续产生了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    明通鉴、清通鉴等蔚然壮观的通鉴系列,而司马光以其一家之言,    成为一代史学之尊。    资治通鉴略古详今,重点着眼于探讨君主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与国家    兴衰的道理,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有关的政治事件,但对于军事、经    济等其它方面也多有涉及,仅就其选择、收录我国古代政治史料来看,通过    作者的剪裁消化、归纳运用,终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体系,流传至今,对    于警戒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成书900余年来,始终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    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之双璧,海内外蜚声扬名。该书共刊刻70余版,实为    我国历代各类史书刊刻出版之罕见,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为研究这部体大精    深的著作,自宋神宗以来,历代出现不少专著,形成专门的通鉴学。我国著    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    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又    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    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    人**一生,他非常迷这部史学名著,前后共读了17余遍,直至某些章节    的书页变得残破不堪,仍爱不释手,且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每读一遍都获益匪    浅,屡次向各级领导大力推荐这部史学名著。内容梗概司马光以“资治”为    宗旨,通鉴便“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续,恶可为戒者”,    其内容主要是政治通史,书中尤其重视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贤明政治,详细描述乱国之君丧权辱国、涂    炭生灵的经过,其史论也都是在论述“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的观点。在第    17卷汉武帝宝元元年中,他说:“繇是观之,继治世君其道同,继救世    君其道变”,其大意是:总而言之,如果继承统一管理不错的国家,君主心    里只需消化借鉴前人治国之道,如果继承统治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君主必    须改弦更张,才能扭转乾坤,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这里道出了    作者关于君主必须因时制宜地来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和朴素的辨证施治的观    点。    关于知人善任的问题,作者在第138卷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中写道:    “人君之于其国,譬如一身,视远如视迩,在境如在廷,举贤才以任百官,    修政事以利百姓,则封域之内无不能其所矣”告诫君主:贤人和国家的关    系,如同躯体的各个部分,看远处犹如看近处,在边疆犹如在朝廷,只有推    荐有贤能的人充任各种官职,修明政治为百姓谋求福利,那么自己的疆界内    的百姓各得其所,社会变得稳定有序。    关于军事问题,在资治通鉴中这是作者格外关注的一项内容,不仅    生动地描述了重大战役的经过,而且还论述战争的因果和兵法,明清之际的    大学者顾炎武曾评道:“资治通鉴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    一国之臣,盗贼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在第70卷魏文帝黄初六    年中,作者借鉴蜀国的参军马谡向诸葛亮的谏言,说明了用兵之道:“夫    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三军统帅所追求的目标。    关于经济问题,作者详述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