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节  (第2/3页)
    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于是,他不断地与其    他女人偷情,并用这个不得已的手段向特丽莎表明,他绝不属于特丽莎,托    马斯是自己的托马斯。然而,托马斯却又不能不承认,他嫉妒别的男人靠近    特丽莎。于是,是为爱丧失自己,还是为自己丧失爱,成了托马斯解不开的    两难。    而原本是乡村酒吧服务员的特丽莎则与托马斯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乡    村的粗俗使追求精神生活的特丽莎痛苦不堪,她坚信精神是高于**的,她    不能忍受托马斯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她想起她鄙俗的母亲一个    惯常开些下流玩笑,把**看作是工具的迟暮美人。然而,特丽莎又无法左    右托马斯,她只有痛苦地与他维护着一个家庭的外壳。    终于,“布拉格之春”震动了这个脆弱的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    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却不知她镜头摄下的反对者    的形象为后来当局立案帮了不少忙。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同情反抗者,    却不愿签名支持他们,也不愿签名帮助政府,因为在他看来,给谁签名都是    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不久,托马斯与特丽莎逃到了瑞士,以躲避当局的迫害。但特丽莎很快    发现,自己的“爱国记者”的角色在异国他乡很快便失去了舞台,更令她不    能容忍的是托马斯的老情人画家萨宾娜也来到了瑞士,于是特丽莎愤然返回    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但很快失去    责任的“轻”让托马斯难以忍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    份“重”,于是在几番挣扎之后,托马斯又回到了特丽莎身边。二人在当局    的迫害之下,被发配到了乡村,最后双双死于一次意外事故。    而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到了瑞士以后,又爱上了单纯的大学讲师弗兰    茨,但与弗兰茨不同,萨宾娜也是一个坚决的反“媚俗”者,不过她却从人    们的“媚俗”中得到了好处。虽然她的画作并不出色,但正值“布拉格之春”    结束的时候,西方观众们出于对她遭难的祖国的同情,纷纷解囊买下了她的    作品,让她平空发了一注财。不过,萨宾娜明白,其实她的画作好坏与她祖    国的命运其实是两回事。令她惊讶的倒是,当布拉格的人们排成长队,抗议    苏军入侵之时,西方的人们也排成长队,以游行的方式来“声援”捷克人民。    萨宾娜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集合在一块,来表达他们并不复杂的主张。在    她眼中,这样的“团结”事实是对人们个性的强jianian,于是她愤怒地喊出:“我    不反对**,我反对的是媚俗。”    然而,萨宾娜的新情人弗兰茨却不这么看。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    稳定的事业与家庭,而且颇有名望。但这一切只能让他觉得“轻”,该有的    都有了,而且来得容易,因此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呐喊的那份    激情。于是,他愚蠢地加入了所谓“和平大进军”,为一场不相干的战争而    游行。令他难堪的是,他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行动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媚俗”是米兰昆德拉所有小说的共同主题,但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又有了进一步的涤化,并将“媚俗”的主题放    在了人类命运的框架中去加以阐释,因此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当我们为他    笔下的四个人物的命运而感慨时,我们不难产生对自身命运再认识的冲动。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不事点染的作家,但他却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世    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每个读者的位置,因为我们也必须去面对人生,也    必须去面对“轻”与“重”的抉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为成熟    的一部作品,因此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此    外,其中细致独到的心理描写,犀利准确的点评、浓淡适宜的抒情风格以及    幽默而沉重的笔触,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虽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以其    深刻而著称于世的,但他的笔墨功夫,叙事风度也卓尔不群,堪称文本方面    少有的巨匠。在充满着哲人的深刻之外,米兰昆德拉显然还具备诗人的激    情以及散文家的敏锐,而其中任何一种特质都足以令其傲立当世。    总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本世纪难得一见的巨著,对于热爱小    说的读者们而言,不读它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三章误解的词。作者采用释词的词典编法写小说,令人耳目一    新。    2.第六章伟大的进军。这一章重点演绎了使作者成名的那个著名的    词:“媚俗”。    红与黑    作者:法司汤达    成书时间:1830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闻家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1828年,一位贫穷的法国作家陷入了对生活的绝望之中,他曾经数次试    图自杀,立下的遗嘱也达6次之多。然而,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