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世代努力与十年苦读  (第2/2页)
叫投贽。    敲开甲第朱门之后便是第二步:将自己此前的得意之作,或文赋或诗集编订成卷,如果是大姓在此之前还会拜访父辈请其润笔,将这样的问卷递给权贵以求留名赏识,这一步叫行卷。    在科举之前,行卷成功的人还会带着自己的文卷再次上门,增进巩固感情,并求推荐扬名,这一步叫温卷。    而在唐朝中后期,如果士子家里实在太有实力的话,还会将编好的文卷通过中间人呈递给礼部主司,这一步属于最高端的纳省卷。    而这三加一步,士族大姓几乎每一步都能轻松与寒门和白身拉开身位差距,因此最终科举如何也是已经可以预见的了。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留名的830名科举进士中,士族大姓合计589人,士族小姓合计109人,寒门白身者仅132人。    而这种比例分布当然并不均匀,将其中的几个皇帝执政时单拉出来对比:    武唐记载55名进士,其中士族占34位,寒门白身者21位。    唐宣宗记载132名进士,其中士族占128位,寒门白身4位。    初步看起来这个锅似乎需要让安禄山来背一下,但玄宗时是啥情况?有记载的进士三十人,士族占27人,寒素仅3人。    最具代表性的是玄宗时的天宝六年,此时安史之乱还没爆发,史册记载李隆基“欲广求天下之士”,下诏开科取士。    宰相李林甫进言,大规模开科定然会鱼龙混杂,恐有鱼目混珠之徒,而且卑贱之人以科举之名涌入京城不利于治安,建议郡县的官员在当地先来一轮海选,其中优秀者才能来京复试。    李林甫说的很合理,于是获得了全盘cao办的权利,于是最终这场科举的结果是“布衣之士无有第者”,被士族全部包圆。    因此李林甫给玄宗报喜:野无遗贤矣!
    于是边塞诗人就此诞生,说白了就是在长安洛阳不得志,没法突破士族通过士族的“投贽、行卷、温卷”这一层玻璃天花板。    其中典型代表如安西节度使幕府的岑参,河西节度使幕府的高适,在边塞各州节度使幕府之间乱窜的王昌龄等。    而这些仅是以诗才留名的,更多的如安禄山的亲信严庄和高尚,都是在关中长安混不出名堂投奔过去的。    投奔安禄山之后不过三年一个任主簿一个任掌书记,并最终随着乱军“衣锦还乡”。    客观来说士族子弟卷起来的行卷之风,确实在唐朝推动了社会的艺文之风。    毕竟你想行卷出头,诗赋就必须要写的好看,因此唐朝的骈文与律诗也堪称一绝,写的好了被权贵赏识,那一朝之间就什么都有了。    但同时也在唐朝的社会上刮起来了奔竞、浮夸之风。    比如王维为了行卷成功获得解头,亲自走关系去玉真公主府上弹琵琶,因此才被赏识,被玉真公主推荐了上去。    玉真公主推荐的另一位就是李白,李白同样也是凭借一首《玉真仙人词》入了玉真公主法眼。    再比如大官儿于頔,在旧唐书中记载公然敛财,恣意虐杀,凌上威下,一生劣迹斑斑。    但文圣韩愈为了行卷成功,专门为于頔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骈文称赞于頔。    行卷带来的最终后果就是朋党之风,当时行卷的人称那些被行卷的权贵为“座主”,行卷成功后就会被称为权贵的“门生”。    而行卷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将士族尽聚长安洛阳,并最终等来了落榜文人,黄巢。】    “巧立名目,这不就是贿赂嘛!”    张飞嗤之以鼻。    对于这个简单粗暴的评价,刘备孔明尽默然。    如果说前面还能说这行卷是求赏识的话,那后面这座主、门生一出来,大伙就都明白了:党同僚伐异说。    庞统简单粗暴的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科举,看来必须糊名了。”    “否则这科举,还没考试呢,孰胜孰负就已先决了出来。”    “那这科举有与没有有何区别?废考才而看出身,不过是换了名目的察举罢了。”    孔明沉思了一下,掰着手指头道:    “字迹、墨种、纸品,俱能区分大姓与寒素。”    “从优而虑,当设考试之场,供纸供墨,集卷糊名。”    “不止如此。”刘巴也加入讨论:    “主考之官员还需与审查考卷之官员分隔互不知,如此方可。”    张松捏着稀疏胡子摇头:    “人有喜恶,我朝因各家之说亦有争论,更遑论写入试卷,在野贤才亦难免因为批阅考卷之人喜恶而被错漏。”    庞统兴致勃勃道:    “这倒是简单,一份考卷需多次审阅即可。”    “不过如此一来……”庞统掰着指头算道:    “场地,用材,官员不可计数,这科举想要办好,还真不容易。”    而在光幕上看到最后,张飞亦摇头感叹:    “反贼那儿反而比京都更好出头?”    “俺都不知该说这晚唐更像魏晋还是又抄了咱大汉。”    新的一个月,元气满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