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邵氏的昏招 (第2/2页)
还让本来喜欢看电影的人赶到了电视机前边。 观众也有自己的道理,“电影拍得和电视一样了,干嘛还要花钱去影院呢?” 后来,电影公司意识到这种错误,知道选择低成本大批量的上映影片,并不能振兴电影产业,反而会让他持续不断的萎靡下去。 于是改变了以前的种种谬误,选择高成本大手笔的投资,然后尽量延长电影的上映档期。 果然大成本投资的电影场面宏大,明星众多,故事曲折,再电视机前根本享受不到这种视听盛宴。 于是观众又被吸引。重新回到了荧幕前,虽然与四零、五零年代的观众数目不能相提并论,但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回升。 现在的邵氏其实就好像六零年代末的好莱坞影业公司,希望用低成本大批量的电影来获取盈利,但这样一来反而会让观众感到厌烦。 之前邵氏平均投拍一部戏的成本在五六十万港币左右,这样一来票房只要有七八十万,就已经算是赚钱的了。 但许氏现在投资拍戏的成本。却基本都在八十万港币左右,洪京宝、元飚师兄弟的《败家仔》、程龙的《醉拳》、楚原的《流星蝴蝶剑》,成本都在百万港币左右。 虽然演员成本相比邵氏来说的确增加了不少,但是同样在道具、摄影、场面等铺排上,许氏所拍的电影也的确比邵氏高上一筹。 邵氏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在影城内搭棚拍摄,这是大片场大影城的好处。但也是他受局限之处。 邵氏影城再大,一年拍几十部片子,该取的景也都取到了。一个布景这部片子拍完,下一部片子继续拍,让观众还以为花钱看了同一部片子,怎么能让人觉得这钱花的值?! 而许氏因为舍得花钱,所以可以远赴韩国、台湾、日本、罗马等地取景。实景拍摄自然要比棚内布景来的逼真,而且坐飞机去国外拍外景,也让观众潜意识的就觉得这部戏投资大,花钱买票看得值。
这就会导致邵氏观众越来越少,而许氏观众越来越多。不过这个道理,好莱坞的诸位电影人也是吃足了苦头儿,足足想了好几年才琢磨透了这个道理。邵艺夫爵士如果想堪破这个谜团,就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了。也不知道等他醒悟过来之后。还能不能来得及变更举措了。 …… “邵氏要麻烦了。”许贯武一看邵氏连着上映三部影片,就知道它挺不了多长时间了。 在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邵氏就用过这种手段,在那段时间内,邵氏影城产片量堪称香港第一,每年推出七八十部影片。数量当真是吓人得紧,但是票房收入方面却不理想,并且很快就淘干了邵氏的家底,逼得邵爵士不得不关门歇业。将精力转移到了方兴未艾的电视产业。 相对于邵氏的急躁,嘉禾倒是稳扎稳打,由王羽主演的《独臂拳王大战血滴子》以及黄风导演的《密宗圣手》,票房均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的主演王羽,就是当年主演《独臂刀》,创下香港本埠票房百万纪录的明星。后来离开邵氏投奔嘉禾,先拍了一部《独臂刀大战盲侠》,结果邵氏与嘉禾大打官司,声称《独臂刀》是邵氏独家的版权,不允许任何其他公司未经授权便使用。 嘉禾则也以当年拍摄时,王羽也有参与塑造人物为由,争夺“独臂刀”这个头衔的所有权。等双方花了几十万打完了官司,电影早就上映完毕,并且还获得了百万港币的高票房。 后来为了避免版权纷争,王羽直接弃刀不用,开创了独臂拳王的新形象,也正好赶上拳脚功夫片盛行。于是独臂拳王大行其道,票房同样不俗。 至于《密宗圣手》这部电影,更是直接远赴尼泊尔取景拍摄,显示出了十足的诚意。实景拍摄大雪山、大江河,自然要比邵氏的棚内布景逼真许多,上映以来票房同样不俗,获得了过百万的票房。 相比而言,邵氏三部影片齐发,也不过才一百八十多万,可以说是声势大不如前。 …… “邵爵士这招用的不够明智啊。”许贯武盖上文件嘀咕了一声,“三月档期之后,我们新的影片准备好了没有?” “早就准备好了,温拿乐队主演的《大家乐》,还有一部就是协力影业的《捞家邪牌姑爷仔》,是一位叫周闰发的新人主演的。”梁淑仪笑着介绍道。 协力电影公司是香港有名的b级片公司,出产的电影全都是小成本的电影,主要是靠发行录影带收回成本。 之前主要是同嘉禾合作,后来因为许氏这边让利更多,所以又选择与许氏合作。 “哦,周闰发主演的?!”许贯武一听不禁来了兴致,“回头上映时,告诉我一声,我去买票赞助一下。” “许先生对这位周闰发有兴趣?”梁淑仪不禁笑了一下道,同许贯武共事这么久了,还从没见他对哪个新人这么感兴趣呢。 “之前见过几次面,感觉他应该是一位不错的演员。”许贯武笑了笑道。(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