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什么也没看见  (第1/2页)
    碌碌无为,则余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苦短。    白野一大早便启程赶往山阴,近“乡”情更怯啊。    同时,也代表着又是一轮忙碌的时节。    事有轻重缓急,最紧要的还是完善事功学说的逻辑体系。    事功学说依旧是以儒学为基。    而现代人认为,华夏之所以遭受百年屈辱,正是因为儒学。    这显然是非常不客观的。    儒学,从先秦的孔,孟,到汉代董仲舒,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不过,大体上还不算有太大的出入。    宋代是一个转折点,二程洛学以及朱熹理学,实质上已经脱离了儒学的本质。    而璀璨的华夏文明也正式从明代开始由盛转衰。    很多批判儒学的人,甚至连《论语》都没有读完。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话虽然有些偏激,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看看宋以后的文人,锦衣卫可以廷杖侮辱,文字狱,污蔑东林党以及抗清儒生。    满清不消说,五四运动反的更多是也是明以后的儒学。    反对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三纲五常。    这是孔孟之道么?    此话最早出自吴承恩的《西游记》。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价值观通常是与当时的价值观统一的。    皇帝不可能精通百道,因此产生了丞相,皇权,相权互相协作,互相制衡。    而朱元璋的出身太低,废黜丞相以及中书省,将所有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中。    读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直接将孟子移除文庙,甚至一度删书。    “刑不上士大夫,士大夫不可受rou刑”,并不是说士大夫可以随意犯罪,而是对读书人的人格的尊重。    反观明代,明太祖对于军权的大力加强,臣子的精神及物质待遇一降再降,而朱家子孙却是赏赐颇丰。    变成一国养一个朱家,官员贪腐泛滥成灾。    作为一个从底层杀出来的皇帝,他对于金钱的概念自然就有些偏执,这就是眼界的局限性。    真正的儒家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儒家的君臣父子虽然是不平等的,但实际上是对等的。    君之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你对我如何,我便如何回报与你。    哪怕时至今日,真的人人平等么?真的没有阶级了么?    就像网络上说的,一时分不清谁是资本家。    为什么那么多高科技人才纷纷逃往国外,真的是崇洋媚外么?    自己不重视,却要去责怪学校,不是这样的道理。    儒学讲究各司其职,而不是所谓的等级森严,总不能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去做一方父母吧。    讲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就是明代以前,华夏之所以可以屹立世界之巅的原因。    明代以前,华夏科技领跑全球。    明朝开始,举步不前,满清抗拒新思潮,再到民国快速引进西方科学,最后21世纪重新回到世界前列。    之所以从落后到迎头赶上只用了短短了百年时间。    正是儒学最基本的的人伦,勤俭,以及无与伦比的韧性,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勤奋,胸怀大义的青年。    这一点是没有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可以比拟的。    但是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    必须融入类似于欧几里得的严密逻辑体系,而不是只注重实用。    这比造枪,造炮都要来的重要。    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被西方反超,从而继续引跑全世界。    白野一拍脑门,何必要将其融入事功学说,完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