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一十一 干瞪眼  (第1/2页)
    “啧啧,死不瞑目,未知有何心愿未了。”赵昰打量着范文虎的首级,啧啧称奇。    眼睛很圆,却是干瞪眼。    陈宜中接道:“陛下,此獠无德无能,全凭恩宠而居高位,不以忠义为念,贼来则降,今日死于刀兵,实乃自取。”    “来人,悬于城头,以诫叛逆。”赵昰说道。    范文虎人头被带走,小皇帝不由有些出神。    因为会舔,范文虎极得忽必烈信任,元至元十七年(1780年),忽必烈令其筹备征日之事。    八月,范文虎拜征东行省右丞,佩金虎符,奉命下江南整顿军队,次年六月,领军十万、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今宁波)入海。    七月下旬至鹰岛(五龙山),本应立即进攻但迟疑不发,他又无海上常识,见台风前兆不知躲避,遭台风袭击,战船破损甚巨,士卒溺死过半,其本人抱船板漂流海中一昼夜后获救,被部将张禧救起。    损失虽重,军势尚存,大将张禧建议破釜沉舟,范文虎不从,数日后弃军潜逃,导致元军惨败,大部分被杀,余者二三万被俘。    范文虎瞒报有术,直到第二年才真相大白,虽被革职查办,不过仅仅过了一年,便东山再起。    如今范文虎已死,假如忽必烈依旧如同历史上一般征讨日本,定然更换主将,或许可能成功吧。    不,老忽还是当个国公安心养老,征讨日本这件事,自己来。    想到这里,赵昰不禁露出了笑容。    “陛下。”陈宜中叫道。    赵昰回过神来,说道:“丞相有何事?”    陈宜中说道:“正要商议军事,臣见陛下走神,又自发笑,是故冒犯。”    “无妨。”赵昰说道:“朕在想,若是擒获吕文焕又如何?”    “陛下。”陆秀夫说道:“王师百战百胜,待天下混一,吕文焕自如笼中之鸟,无处可遁也。”    “同知所言极是。”赵昰点头,又道:“有何要事待定?”    “陛下。”陈宜中说道:“诸暨、枫桥并庆元府各地已定,政事堂奉诏遴选地方官员,名单在此,请陛下御批。”    赵昰看了,以张伯淳知庆元府,王积翁知绍兴府,各知县都是精明强干之辈,便说道:“以林景熙知会稽县,王刚中知台州。”    “陛下……”陈宜中犹豫了一下,问道:“可是欲迁行在于会稽?”    若非如此,林景熙这样的有功之臣就是惩罚,不合理。    “不错。”赵昰回道:“天子守国门,非戏言也!    且会稽残破,正要重建,可分置官衙、工坊、校场以及民居。”    “陛下,臣以为萧山不下,不宜迁移。”陆秀夫首先表示了反对:“元虏旦夕而至,动辄围城,政令不能传递各方,定误大事。    且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请陛下三思。”众臣拜下。    赵昰思量片刻,道:“诏令张世杰,渡江或可从容筹备,江北之地须得尽快恢复。若会稽已下,即令林景熙就任。”    陈宜中问道:“陛下如此决断,莫非认为张枢密不能恢复临安?”    赵昰说道:“东南多水,善用舟楫者胜,王师横行四洋,然元虏水师势大,非短期可定,不得不虑。”    这话一出,大家都沉默了。    别的不说,就说那两艘五牙大舰就不是宋军能够对付的。    “恢复江山,非一日之功,诸卿勿得急躁。”赵昰说道。    “陛下圣明,臣谨遵圣谕。”陈宜中带头应下。    “陛下,忽剌出请降,如何处置?”陆秀夫问道。    赵昰答道:“卿等如何商议?”    “臣以为当招降。”陈宜中说道:“陛下登基半年有余,屡战屡胜,俘获甚多,无将官愿降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