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外合 (第1/2页)
桓景带着新军全军从朝歌向北疾行两日,抵达邺城城下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只看得到城头微微的火光。 先前派去城中的细作还没有回,也不知道李头是否能带着城中流民起事。但桓景知道,不能把宝押在其他人身上。虽说过去和李头有过交道,似乎也并不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但这乱世之中,还是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人。 此战即使没有内应也必须拿下。 城中唯有千余守军,面对桓景万余大军,似乎只有投降一途。然而,桓景早就得到李头的情报,虽然守城军士兵少,但都为“国人”。在石勒华夷分治之后,“国人”有了归属感,确实会死战到底。 那么强攻呢? 作为曹魏五都之一,邺城城坚,引南面的漳河为护城河,又被石勒修缮过,看起来是固若金汤;面对存着死志的敌人,若是强攻,恐怕得不偿失。 然而没有不破的坚城: 按冉良之前所说:李头提供了三个信息。 其一:城东南有缺口,被修缮过,可是修缮得并不好。 其二:邺城城北城墙段过于平直,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其三:在极端情况下,城中流民愿意冒死冲开城门。 对于第三点,桓景当然不会愿意让城中流民出现这么大的牺牲。然而这说明城中已有民心可用,多少是个好消息。关键看怎么运用第一第二点,至于城内民心,只是添头而已。如果城中流民起事,则为意外之喜,但并不足恃。 当夜,借着夜幕笼罩,燕燕带着新军的匠人们摸黑来到城墙下勘察。 在家中闲居两年之后,作为军中最得匠器之妙者,她闲不住再次上阵。不过桓景还是担心她有所闪失,却是让她执行勘测之责。毕竟城中守军兵少,只是隔着护城河巡逻,即使能发现新军的匠人,也无法出击。 在月光之下,护城河波光粼粼,可以看见邺城东南角一处与四周的颜色不一,隐隐有一处缺口。 “果然,是生土。” 邺城是夯土城墙。夯土分为生土与熟土两种。熟土工序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发酵,烧制等步骤,并混入石灰与糯米汁混筑,最后才是夯筑。而生土则只需夯筑一个步骤,工序简单。石勒攻破邺城,一开始也没有久居的打算,所以城墙中的缺口,是用生土简单夯筑填补的。 燕燕得知情况,就匆匆回营禀报丈夫。桓景沉默了一下,随即应道: “生土有什么缺点么?” “生土不能泡水。” 原来虽然生土夯筑速度快,缺陷也很明显,不能泡水。幸好北方雨水并不充沛,石勒军似乎也只是随时修缮生土城墙段,勉强维持而已——毕竟城外已经有了一道护城河了,而在幽州与冀州,谁又能够突袭如此固若金汤的城市呢? 即使知道城墙有缺陷,依然难以利用。难道还是得强攻不成? 水、水、水,到底去哪儿找水呢? 桓景怔了片刻,然后一时喜上眉梢:“水?护城河里不有的是么?” 第二日,清晨,当邺城守城军士醒来时,只见护城河外,已经密密麻麻围了一圈晋军了。 守军将官是石勒好友郭敬,因其值得信任,故命他在城中留守。此时正在城南,桓景见他已至城头,先是命人与之喊话: “石勒已弃尔而走,不要再做无谓抵抗!” “吾受石将军厚恩,不降!” 随即,箭矢立刻汇集于城头。桓景没有废话,直接命人对城墙上射击,守军赶紧缩回垛墙后面。如是连续射击之下,守军一时被打得不敢抬头,只敢透过城墙上望孔,查看城下战况。 只见城南有一支匠人在护城河上放入小舟,随后几条小舟横着排成一列,不过一日之内,城北也传来消息,从南北两个方向,护城河上出现了数架浮桥。其中北面城墙因其平直,其外护城河上浮桥尤多。 如是直到日暮,晋军弓矢暂歇,而浮桥已成,匠人各自回营。 虽然晋军筑好浮桥,但郭敬并不忧虑,毕竟浮桥上能够同时通过的军队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