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将计就计 (第2/2页)
读了《战国策》,横竖睡不着,又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权威”。 桓宣见桓景已经开悟,接着点明: “如果说曹cao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就应当奉太守以讨不臣。现在坞堡主们心中还是向着晋室,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晋室代表着过去的好日子。所以你征粮也好、征丁也罢,他们会认为这不过是暂时的权宜之举。” 他停停,清了清嗓子: “扯得有些远了。意思很简单,因为我们有了晋室之名分,现在樊雅实力弱小,自然不敢主动进攻,而张平承担不起失败风险,也无法进攻。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你和另一方打起来,自己获得一个稳定的局面罢了。” 原来还是从实力层面出发的分析,但是桓景还是有疑惑,“为什么说张平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呢?” “因为我们有了名分之后,他后方不稳。” 原来张平在谯郡之发迹,与樊雅不同。他一开始打家劫舍,后来则威逼坞堡主们交粮,虽然同为坞堡主,他与乞活军倒有些相像。 按照桓宣的解释,如果张平一直胜利,当然兵精粮足。而一旦他失败,底下的坞堡主们自然不会再听从他,反而会归顺正统的一方,这样他的势力自然土崩瓦解。 “虽然一样是征粮,跟着哥哥你,至少战乱过后,还有希望回到从前的好日子。” 桓景点头称是,他胸中茅塞顿开,有了底气。无论是什么时代,大多数人还是追求一个安稳。跟着张平那样的流民帅,去追寻一个不稳定的未来,确实不怎么吸引人。 “现在唯一令我摸不透的是王弥,想来也算是一代大盗了,为何要出此下策?他难道不知道张平和樊雅是不会为了他的利益轻举妄动吗?”桓宣摸着脑袋说。 这件事桓景倒是挺清楚,弟弟纯粹是想多了,“我倒觉得王弥现在没有那么多心机。” “为什么?”桓宣不解。 “王弥自从到了豫州之后,显然有些举止失措。从这次刺杀事件就可以看出来,一般用刺杀如果成功也罢,失败了肯定会和我们彻底翻脸,谈都没得谈。 “这说明他的谋臣甚至都没有好好考虑和我们和解的方案,可见已经是十分急躁了。这次,也属于病急乱投医。” 原来桓景是想到了自身刚刚经历的刺杀。如果王弥要在豫州长期发展,就必须和当地坞堡主打好基础。假使自己真的被刺杀成功,王弥获得的只是谯郡一时的混乱。长久来看,士族势必不再敢和他合作。 何况王弥的刺杀计划执行得非常随意,这说明谋划本身也是仓促至极。 “那么为何王弥会到如此境地呢?他当年在青州可是以狡猾著称的啊。”桓宣继续问。 “很简单,因为王弥的部众都是青州人,即使他想在豫州长久发展,也会被部下裹挟劝往青州。所以现在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回家,但是现在回家的路被乞活军刘瑞和我们挡住了。” 此刻,他想到的是隋末宇文化及的故事。 在弑杀隋炀帝之后,宇文化及带着一大堆财宝和精锐的骁果军,向关中进发。 当时瓦岗寨的李密,就处在自己的位置——正好挡住了宇文化及。李密选择的方案是和宇文化及死磕。骁果军归乡心切,迸发出强大的战力,故而李密虽然最终惨胜,也大伤元气,不久就被王世充击败。 幸亏自己有未来历史的经验,无论如何,自己一定不能学李密。 他接着说:“一个多月前,他的部队攻克洛阳后,这支部队已经是一支骄兵了。现在带着一大堆财宝,长期回不了家,又不断在小处受挫,心态必然失衡。 “简而言之,他急了。” 说罢,桓景微微一笑,心中突然有了个妙招。 “糟糕”,桓宣一拍脑袋,“诚如哥哥所说,我们白云坞不就成了王弥的首要目标吗?他那么多兵马,我们要如何抵挡?” 此刻闪电将书房照得透亮,一声惊雷随之响起。 “确实如此”,桓景扶着几案,“但我已经想出一条妙计。别忘了,还有一个人,他也希望王弥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