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5章 科举罢考 (第1/2页)
经过一个月的招募兵将,在王学军的手中,除了原先的4个万人队,水师两万将士外。 又有了5个万人队出现。 合计有陆军9万,水师2万。 虽然在数量上,就连泽东的一个小小鲁监国的六县地方武装的二十万人马都不如。 但若是论战斗力,那就是天上地下。 其实就是王学军手中的四千五百非洲军团,都能转眼间灭了他10万大军。 同时在这一次招兵之中,王学军别出心裁的特别要求:所有的士兵,都从北方诸省挑选。 就是利用北方人性格的彪悍,身体的高大,和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这样就为后来慢慢形成这新的大明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人的思想意识,几乎就没有真正统一过。 尤其在明朝的后期,这种表现就更加的突出。 南方不论北方事,北方不管南方情。 而真正这种状况凸显出来的,是到了满清时期。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打到了北京城下。结果南方5省干脆给他来一个五省互保,冷眼旁观,根本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北方。 结果后来的老妖婆,还拿他们没有办法。 所以,按照王学军内心里的规划。 北方人负责征战,南方人负责生产供应钱粮。 战败则惩罚北人;钱粮不足,则惩罚南人。 如此一来,南北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 南不尽责,则北打南人,北方不勇敢为国,则南人断其粮草。 这样分离统一,互相掣肘牵制,反倒更加将南方和北方捆绑在了一起,即将和谐相处。 军队的人数召集全了,但要想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大明内部爆发了一件大事,这让王学军跳脚,这让小皇帝愤怒。 是什么事情,让这两个人如此暴跳如雷呢? 是因为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赶考士子,在杭州的文庙,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示威游行。 他们抬着大圣先师的塑像牌位,上街游行,喊着维护孔圣的口号,弄得整个扬州万人空巷,谣言四起。 看着这么大的阵仗,看着锦衣卫的密报,王学军闻到了阴谋的味道。 这代衍圣公是孔衍植。当他一见清廷已经有了入主中原的举动和能力之后,第一时间,向北京的摄政王多尔衮上了一封书信。 那里极力讨好、拍马屁,说清兵进关是普天同庆,是对于平民的一种解脱。 这当然获得了急于收买,中原士子大夫们之心的多尔衮的欢喜。 当场允诺,沿其爵位赏赐。 这和太谷孔圣后裔家训:“不为鞑虏官,不食朝廷奉,后世子孙有违者,逐出太谷孔门!”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这时候,满清还没占领山东呢,他又上书多尔衮,宣称,一定会选个良辰吉日,自行剃发。 这样的行为,估计孔老夫子,都气的要在地下坐起来。 而太子登基再造大明,尤其新皇开科取士,这让这位族长看到了机会。 因为按照以往的规矩,每次朝廷开科取士,都固定的有十五个名额给孔家。 如果这十五个子弟得以在大明做官,大明胜利,则对孔家继续发展有利;如果满清胜利,这可就是打入敌人内部的投名状啊。 可是,他千算万算,却没想到,新明开科取士,取消孔家待遇,不考八股经义,考策论了。 孔家历代,穷经皓首整日研究的就是老祖宗的经义。 再加上他们特殊的身份,那参加科举,就等于是标准答案啊,那考上是十拿九稳的。 但他们对策论是一窍不通,不但不与研究,而且直接鄙夷。 这下,自己在新明当官,当大官的希望就破灭了。 指望新明对他们的身份给予照顾? 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