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我是学神_第一百二十八章56式携行装具(科普文章,谨慎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56式携行装具(科普文章,谨慎订阅) (第2/2页)

9等是纯粹的挎包、背袋,做战术动作时极为容易移位。米军采用的M1956较先进,弹匣包可以根据射手的习惯自由固定位置,腰带本身又有肩带与之相连,做战术动作时相对稳固,但是在行军过程中射手的腰部受力并不均匀,自然也谈不上舒适。

    越战爆发后,北军“近水楼台先得月”,受到了大力援助。而在援助清单上,赫然有56式弹匣携行袋。至此,56式弹匣携行袋进入了米军的视线。起初,米军的报告中还认为胸前置3个弹匣的56式弹匣携行袋具有一定的防弹能力,可以很好地保护到射手的胸部,因此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而后,米军“海豹突击队”等开始在战场上采用56式弹匣携行袋。可见,米军是较为喜欢56式弹匣携行袋的。

    普通的米军则一直使用着M-16和M-16A1配发的20发弹匣,只能沿用腰挂的M1956弹匣包。不过此时的米军仍然固守着腰挂的“传统”,在1987年配发的LBE弹药携行具仍然是以腰部携带弹药挎包。直到新一代LBV弹药携行具的配发后,米军士兵才正式告别了各种“Y带”,正式获得了可以从胸前抽取弹匣的弹药携行具。

    相比之下,经过了坟场战争洗礼的苏军就显得极为“拿来主义”。士兵们在战场上缴获了56式弹匣携行袋后,一方面是改装自用,另一方面则送回国内彷制。苏军后勤落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士兵配发的弹匣挎包虽然能装3个AK的弹匣,但是三个钢制弹匣加上内装的子弹重量大、体积大,这并不能改变苏军弹药携行具落后的事实。

    苏军缴获的56式弹匣携行袋一般留用。这是因为当时苏军士兵已经开始装备6B2防弹衣,这种防弹衣只有单一的防弹属性,再者就只能结合M1969式弹药挎包使用。显然,这样的设计留给士兵的只能是无尽的痛苦:无论M1969式弹药挎包调整得有多紧凑,仍然改变不了士兵受力不均匀的事实。此时,苏军士兵一旦缴获了56式弹匣携行袋,都赶紧套上:轻便的56式弹匣携行袋能很好地适应6B2防弹衣!

    无论是AKM的弹匣还是AK-74的弹匣都能轻松地装进56式弹匣携行袋里,这给苏军士兵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过,苏军士兵除了3联装弹匣挎包以外还有一款5联装的弹药背包,战场上苏军士兵的弹药携行量通常达到6~8个弹匣,56式弹匣携行袋只能装3个弹匣显然是不够用的。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苏军开始集体改装56式弹匣携行袋:将帆布制作的56式弹匣携行袋浸入水中泡上一天一夜后晾干,56式弹匣携行袋的弹匣袋容积就能增加一倍,也就能塞进6个弹匣!苏军基于56式弹匣携行袋设计的R-22携行具,基本也沿用了这样的设计。

    只不过,苏军在R-22携行具后采用了更适合本国国情的设计。虽然帆布主体不变,但一般是增加了弹匣袋的容量,并将原版56式弹匣携行袋的木扣设计更改为魔术贴。KGB作战分队在战斗中还使用了加长弹匣包盖的改型,这能更稳定地固定弹匣;为了提高士兵的舒适度,还给帆布肩条增加了肩带;通常,苏军士兵手里的Lifchik-1型、Lifchik-2型弹药携行具还增加了信号弹插袋,并将弹匣包附近的小包从横置改为纵置,更加贴近射手的胸部。

    这样的携行袋甚至一度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影响到车臣战争时期。车臣战争时期,尽管俄军早已经大量使用了迷彩服,但有时候受限于产能不足的问题,配套的迷彩战术装具未能及时下发到位;也可能是因为射手的装备习惯所致,在当时还衍生出了一款迷彩版本的胸挂式装具。

    总结起来,相比其他国家的弹药携行具,我国的56式弹匣携行袋一定程度上还能算作战术胸挂式装具的鼻祖,也开创了步枪弹匣置于胸前的先河。这样的意义显然极为重大,可以说是助全球国家摆脱了“Y带”“H带”等二战便沿用下来的落后战术携行具的桎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