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三章 小谢与秋容 (第1/2页)
这案子一审,便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 前来告状的百姓越来越多,一桩桩,一件件,可谓触目惊心。 广平府的一众官员为了自保,只能丢车保帅,哪里还敢袒护楚家? 最终,冯生无罪释放,且恢复了功名。 楚银台父子二人自然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仅被判死罪,家产也予以查封。 侵占百姓的房产、地产、财产由专人一一登记造册,予以核实之后返还。 劫后余生,冯生自然感激不尽,专程找到宁采臣拜谢。 宁采臣笑道:“你不必谢我,这本就是本官份内之事。再说了,此案全凭先生暗中出力方才有了今日之果。” 这事,冯生已经听十四娘讲过了,倒也不觉意外。 于是道:“学生久闻先生高名,只是无缘得见,还请大人代为转告学生的一片真诚谢意。” 宁采臣笑着拍了拍冯生的肩:“其实先生见过你了,只是你没见到。 先生让我转告你一句话,凡事有得有失,望你振作起来,他日必须一番作为。” 一听此话,冯生惊喜不已,连声道:“太好了,多谢大人,多谢先生吉言。” 这话的确是周羽让宁采臣转告冯生的,倒也不是单线的鼓励,而是不露声色点化。 因为他从面相上已经看出来冯生有官运,也就是说,他日一定会高中,从而步入仕途。 两个月后,钦差大臣来到了广平府…… 广平府很快变天,上至知府,下至小吏,拔出萝卜带出泥,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终于被撕破,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洗。 一年后,宁采臣因为政绩突出,百姓拥戴,被破格提拔为广平府通判。 次年会试,文道书院又有十几个学生考中了进士,纷纷踏入仕途。 不觉间又过了一年…… 莫愁终于脱胎换骨,行动已与常人无异,就算是烈日炎炎也不会对她有什么影响。 重要的是,她终于脱离了画的桎梏,可以自由行动了。 也就是说,她目前的状态与普通修仙者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了。 对此,莫愁分外的惊喜,周羽也十分的欣慰。 这天上午,周羽带着白敏儿、婴宁,以及莫愁一起出城而去。 以前周羽就说过,等到莫愁修炼有成之后,便带她一起去了结一桩旧怨:灭了那只当初害她的黑狐。 那只黑狐自称鬼王,其作派与树妖姥姥差不多,喜欢控制一些野狐鬼怪当其手下。 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嗜好:抢亲。 出城之后,莫愁很是激动……毕竟,她以前一直困于画中,活动范围有限。 这一次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正如一只笼中鸟一般,飞出了笼子,心情之激动可想而知。 一路说说笑笑,观山观水,不觉间便进入了渭南境内。 这天傍晚时分,周羽一行刚进入一处小山镇,便见临街酒馆里摇摇晃晃走出来一个书生。 下街沿时,那书生一脚踏空,一头摔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 酒馆里一个伙计匆匆跑了出来,大呼小叫道:“掌柜,掌柜,陶秀才摔破头了……” “我去看看。” 周羽下意识走了过去。 “唉,让他少喝点偏不听……”掌柜嘀嘀咕咕走了出来。 一见周羽蹲下身查看陶秀才的伤势,掌柜有些惊讶:“这位客官是郎中?” “略懂。”周羽应了一声,随之道:“没什么大碍,去拿些酒来冲洗一下伤口,再找条布带过来,有金创药再拿些金创药。” “哦,小方,快去拿。” “好的掌柜。” 伙计飞快地跑进店内。 等到酒和布带拿出来之后,周羽用酒冲了一下伤口,敷了点金创药,再用布带绑上。 这时,陶秀才醒了,醉眼惺忪道:“嗯?我怎么摔倒了?” “你喝多了,还好这位客官心善,帮你包扎了伤口。” “多谢兄台,小生陶……陶望三,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陶望三? 周羽愣了愣,随之笑道:“在下姓周,看陶兄喝的有点多,不如在下送你回去。” “没……没事……” “还没事?”掌柜没好气道:“你看你走路都走不稳了。” 说完,掌柜又抬手指了指:“他家也不远,出场口不到一里地,有一幢大宅子,老远就能看到。” “嗯,多谢掌柜。” 周羽点了点头,随之将陶望三拽了起来:“走吧陶兄。” “多谢……” 另一边,婴宁一脸迷糊道:“先生怎么无缘无故的送这个醉鬼回家?” 白敏儿笑了笑:“这个秀才看起来不简单,不是普通人,走吧,跟上。” 就这样,一行人跟着来到了镇外的一处大宅院。 这大宅院一看就像是大户人家的院子,占地好几亩,只是不知为何废弃了,杂草丛生,显得十分荒凉。 婴宁打量着四周:“这是怎么回事?他怎么住在废弃的院子里?” 周羽笑了笑道:“这个就要问他了……” 进到后院,这里倒是干净整洁了许多,看来是经常在打扫。 这时,周羽抬手在陶望三身上轻轻一点,陶望三感觉体内似有一道清泉淌过,整个人精神一振,变得清醒多了。 “惭愧,小生多喝了几杯,让各位见笑了。” 周羽笑着摆了摆手:“无妨,看来陶兄是有什么心事,所以借酒浇愁?” 陶望三叹了一口气,苦笑道:“想来兄台也不是普通人……你们先进屋坐,我去沏壶茶来。” 不久后,陶望三终于娓娓讲起了他的故事。 原来,这处宅院并不是他的,而是一个名叫姜部郎的大户人家的院子。 几年前,这幢院子不知怎么回闹起了鬼,闹得人心惶惶。 姜部郎请了几批高人前来作法,但都不见效,无奈之下便搬到别处居住,此院便一直闲置,成了有名的鬼宅。 陶望三乃是本乡的一个书生,自幼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 好在,姜部郎看中了陶望三的潜力,出钱资助他读书。 这也是一些有钱人的一种投资方向,花钱资助一些贫困书生供其专心读书。 万一对方考中了举人,甚至考中进士做了官,回报可就丰厚了。 总之,这是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去年夏天,天气特别酷热,陶望三所居的茅屋低矮而又潮湿,难以专心读书。 于是,便去找姜部郎,打算借住他的废宅。 一开始姜部郎不同意,认为鬼宅太过凶险,万一出事怎么办? 陶望三再三恳求,说他乃是读书人,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