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七章 要玩就玩一把大的! (第1/2页)
村委会旁的小小土坡,承载了霍千里在虎山村许多次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但这一次次灵光闪现的背后,是他事无巨细的积累和绞尽脑汁的思考。 与其说上天又一次眷顾了他,不如说是上天没有放弃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江清月虽然不知道霍千里在激动什么,但看着他那么开心,自己也忍不住开心起来。 霍千里开口道:“清月,我先回去给老师打个电话,回头再跟你细说。” 说完转身就朝着顾家跑去。 好在现在渣男之类的词还没出现,好在江清月的性子足够好,她微笑看着霍千里匆忙跑远的背影,温柔的眼神中,还带着几分心疼。 她懂他的辛苦。 回到房间,霍千里将手机掏出来,却没有拨号,而是摊开工作笔记,迅速将脑海里的念头先梳理一遍。 想要改变村风村貌,就得从村民身上入手,常见的命令式运动式的办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 自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同时不像挣钱,大家能够轻松建立起有钱之后的各种愿景,对村风村貌的改善这种事情,村民们缺少正反馈的强刺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问题,接受度和配合度都不高。 这也是霍千里先前提出一个简单的垃圾归类都无法推行的原因。 而这个问题,被韩致远解决了。 他提出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八字方针,从逻辑上来说是完全可行的。 但问题在于,将村民们送出去先进的城市或者发达的村庄里体验、考察,对如今的虎山村来说,从各个角度来讲都是不现实的。 这也是霍千里这些日子纠结的所在。 刚才江清月无心的话,却启发了他的灵感。 为什么一定这个言传身教只能是去先进的地方,不能是先进的人呢? 江秋雁去了学校,学到了一些相对进步的观念和习惯,短短两三天就能够影响她的家人。 那如果有很多个江秋雁呢? 村民们出不去,可不可以把人请进来呢?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最终的目的是接触结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至于请什么人,江秋雁不就是很好的榜样吗? 大学生啊! 又便宜,素质又高,还更好管理,同时安个社会实践的名头,不愁没人来啊! 而且以社会实践的名义,还能光明正大地提出要求,以实现更好的成果。 思路打开,各种细节便纷纷完善起来。 霍千里满意地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满足地笑了笑,然后拿起手机,给韩致远打了个电话。 “老师,说话方便吗?” “说吧。”韩致远似乎在忙着什么,有些漫不经心。 “老师,上次说那个事情,我想到办法了!” “嗯。嗯?”韩致远语调一变,霍千里的耳边听见凳子倒地的声响,“说说看。” 等霍千里详详细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韩致远就习惯性地沉吟起来。 霍千里握着手机,也不催促,安静地等待着。 “很好!这个想法很有创造性!” 韩致远先开口定了性,接着分析道:“大学生,可以说是完美符合你的需求,而请大学生到村,从形式上来说,也不突兀。同时,成本可控,只需要在村子内部做好安排。这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霍千里没有接话,因为他知道,以韩致远的水平不可能只看得到这些他都能看到的东西。 果然,韩致远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就接着开口了,“这个事情上,不要只在请一帮人来教教村民生活习惯,改善村风村貌这种论点里面打转,高度要拔高,才更有宣传效果,和吸引官方注意。毕竟你在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之余,更关键的还是想着推广虎山村、加深领导层对虎山村的认知从而获得未来可能的政策扶持。” “拔高高度?”霍千里想了想,“选什么方向做切入口呢?” 韩致远道:“你现在做的事,无非就是紧扣两个主题,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 霍千里念叨两遍,“新农村文化交流?” 韩致远呵呵一笑,“不如叫城乡思想文化互动实践。” “城乡思想文化互动实践。这名字好啊!”霍千里忍不住拍桌子赞叹,无需多说,这几个字这么一组合,那高度蹭蹭蹭就上来了。 “别激动,真正的问题还没到呢!”韩致远却不轻不重地倒了盆冷水,然后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霍千里一愣,旋即脑子里开始琢磨起来,老师这么问,说明这里面还有门道啊,他自己想到的办法是不是太简单了? “别多想,我们一起讨论,你直接说就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