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子_第一章 第八节 去东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第八节 去东北 (第3/3页)

逛开封城。郑州太小了,郑州人主要赚铁路过路客的钱,赚快钱,吃喝玩耍都没啥好东西。”

    炳坤说:“好啊,等我从东北回来,跟你去开封转转,没想到乡村之外的世界是如此五光十色,精彩纷呈,我16岁才第1次见到了电灯,第1次看见了汽车,第1次见到了三层高楼房,第1次吃到了大米饭。”

    回到大同宾馆,三个人住在一个房间,大伯独自住一个屋,等大伙儿逐渐睡去了,炳坤从兔皮手套中,抽出几页纸,悄悄走到走廊,找个头上挂着灯泡的地方,展开巧姑写信。

    炳坤哥:

    此一别,再见面,将是三年之后。小妹已是炳坤哥的人了,倘若炳坤哥见异思迁,私弃婚约,小妹将终身不嫁。你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你是我儿时七彩的霓虹,我是你苦难身世的……看完书信炳坤泪流满面,在别人看来这是件好事情,出远门、住城市、办公差,多有荣耀,可炳坤总觉得故土难离,冥冥之中觉得自己就是故乡大山里的一块石头,一块木头,或是那伏羲山众多荆条中的一株,他属于这里。

    上火车之前,炳坤对表哥张敬之说:“我走之后,家里的黑头怕是会不适应,你跟它也熟,明天去看看吧。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黑头了。”说着,眼里还有泪光。

    张敬之:“放心,我明天一早就过去,先解开它,带它溜溜腿。”

    蜂子:“三哥,你和巧姑是邻居,帮我照顾……”

    张敬之用拳头轻轻捶了一下蜂子的肩膀。那意思是说,啥也别说了,有我在,保证,人、狗俱安。

    火车开动不久,炳坤觉得火车开得可真快,沿途的电线杆,行人,牛车一批批快速向后倒去,沿途的一切物件,像是突然加快了几倍速度。

    车到北平是半夜时分,炳坤拎着笨重的行李走下火车,一踏上北平车站的地面就打了一个激灵,猛然觉得寒气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猛一吸气,吸入的空气也比家乡的冷。

    心里想北平都这样了,还要往北走一半的路,难不成,真的像他们说的,站着尿尿会冻成冰棍吗?

    车越往北走天越冷,沿途的积雪像是经月不化的,过了沈阳,炳坤觉得这里的一切都跟老家不一样,路边的树都是没见过的,人们讲话也都是粗声大气,到处都是白皑皑的一片。

    路上无事,二伯对炳坤说他以后的工作以及怎样接人待物,顺道着重介绍了日本和俄国的历史以及两国在我国东北打仗争地盘的往事。

    炳坤此时才明白,二伯让他来东北,是要让他在日俄战争中打了胜仗以后,从俄国人手里夺得的南满铁路的维护工作。

    二伯介绍道:“日俄战争之后,根据《朴次茅斯和约》,东清铁路以长春宽城子站为界,以南的铁路划归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从此,中国人不能过南满铁路,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传言:老百姓如果随意在铁路上行走,抓住你,就把你塞到火车锅炉里,活活烧死。所以铁路沿线基本上看不到中国的老姓。等有中国老百姓被抓了,地方政府和日本人办好交涉手续,领人时,日本人就会说‘他们已经死了’,连个尸首都找不到啊。不但军人,连老百姓也不能过南满路,抓了就扔火车炉子里给烧了。铁路沿线30里都不允许人接近。南满铁路如同穿行在东北大地上的“蛇形王国”。你到了以后,可要事事留心,不可造次。”

    二伯的话,唬得蜂子大气不敢出。

    从二伯的介绍中,蜂子明白了东北的一些事情。

    南满铁路是日俄战争后,1905年俄国把长春到旅顺的运营权转让给日本。总部在日本。

    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后,俄军将全部机车和完好车辆开往北方和旅顺,日军只能依靠人力推动俄军遗弃的车皮运送辎重。

    日本政府决定改修占领区内的中东铁路以供利用。1904年5月25日以陆军为中心成立铁道提理部。

    从日本运来机车和客货车以及轨条。日本铁路的轨距是3英尺6英寸(1067毫米),所以在修复被俄军破坏的铁路和桥梁的同进,还要将轨距缩小。至1906年11月11日通至孟家屯。

    1907年5月开始改筑4英尺8英寸(1435毫米)的扩轨工程,1908年5月完成。后来,长春至哈尔滨间改标准轨距完工。满铁在整个扩轨工程期间,并未停止原窄轨铁路的运输。

    采取了在窄轨外侧敷设一条或两条轨道,实行三线式或四线式的窄、宽轨并用的cao作方法。从而在不影响铁路运输的情况下,前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线的改筑。

    为了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还施行了大连至苏家屯之间的复线敷设工程。1909年10月27日,这一复线工程完成并通车。1915年6月,又开始修筑上述复线的延长线——苏家屯至奉天间的复线。历时三年余,于1918年11月开始通车。

    二伯还说:“跟南蛮铁路通化站的站长,横山路关系很好,在通化站医务所当医生,已经说好先让炳坤当巡道工,在熟悉铁路工作,学会日语后,可以协助他做医务工作,要是能当医生,工钱比干别的工作,要赚得多得多。”

    炳坤:“二伯当医生,给啥人看病?”

    二伯:“当然是日本人,这里日本人可多了,还有朝鲜人,中国人在这里都是干苦力的,他们有病,可看不起医生。”

    炳坤:“日本人不是甲午海战……”

    二伯十分严厉地说道:“你这个孩子懂什么国事,前清政府为了强国,还准备请日本的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大清当丞相,帮助中国强大。在你4岁那年,他在东北哈尔滨被刺身亡,他要是不死,保不准就到大清当宰相,也说不准中国就也像日本一样强大了。也就没有民国了,你只要干好你的活,别管国事,懂不懂?到了地方别管别人说什么,你都不许评议时政,不许说任何日本和日本人的坏话,要是让我听到了,非打你不成。这可是搞不好就会掉脑袋的事儿。两国冲突面前,普通人的生活总是不堪一击。明白了吗?”

    二伯说完这段话,右臂做以刀割喉咙的姿势,还在自己脖子上保留着,瞪着眼,很严肃认真地盯视着蜂子。

    二伯依然用十分严厉的话,很小说地说道:“你就是以后,就算是恨日本人,也不能让日本人看出来。打死也不能说。”

    说完这句话,二伯还恶狠狠地说:“记住没有。嗯!”

    炳坤点点头说:“二伯,您放心,我不再问这类问题了,只干好自己分内的活,绝不乱说话。”

    二伯听蜂子这样说话,才把那吓人的手势收了起来。

    对蜂子说道:“对了,小孩子要学好手艺,到时有个饭吃,别管其他无关事项,在东北不比我们老家,这里到处都是外国人的事,日本人,俄国人,满族人,还有些朝鲜人,在这里争利,互相斗得很厉害,东北的山贼土匪也多,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轻则被打,重则被杀,因此在这里要想保命,少说多听。我听你爷爷介绍你性情稳重,不善言辞,也不愿意多说话,这对你学手艺才是有用的。人来到一个新环境,都会很陌生,没有三五年就不可能了解情况。所以你更要谨慎行事,看不十分透的事就不要做,看不明白,理解不透就不可多嘴多舌,说多了,反倒让真懂的人看不起你。”

    车到通化站,车厢里的中国人只剩下他们叔侄二人。

    车门一开,车外站着两个日本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