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6章 中兴之志 (第2/2页)
对于刘宏来说,这种选才制度本来就是理想化而不切实际的。 他一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世人,刘宏始终相信人之善恶不由其当前的品行决定,而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立场。 再说人都是会变的,没有谁能保证某人现在嫉恶如仇,将来就不会也变成恶人;也没有谁能担保某人为民时痛恨贪官,将来就不会变成更贪的官。 屠龙勇士最终变成恶龙的事,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如其不切实际地追求德才兼备之才,还不如仅仅以才取士,至少能有个硬性考核标准,将来再以严刑酷法来加以约束。 但刘宏作为皇帝,朝廷的象征,社稷的主君,可以用有才而无德之人,但不能明着去推崇,否则会引发诸多负面效应。 不过他哪怕是只强调才能,将品德略过不提,一样能起到类似于曹cao明说“不论品行,唯才是举”的效果。 杨赐等人提出“德才兼备”的问题应该是也看出了这一点。 刘宏嗤笑一声,“如今天下官吏倒都是选自有德之士,可为何徇私枉法者有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 杨赐呐呐不能言。 刘宏语气缓和下来,“卿等心意,朕知道,但朕也有考虑。 如今察举人才,如其说注重德行,不如说是关注声名,以致于形成了标榜吹捧、弄虚作假、蓄养名望等不良之风。 很多被察举者名不符实、德不符实,这些人别说德才兼备了,可能既无德又无才。 而真正德才兼备却不屑经营声名之人,反而被埋没。 朕强调才能,就是为了弥补以往朝廷取才的遗漏之处,遏止不良之风。 当然,具体任用人才之时,德行依然是重要的考察标准之一。” 杨赐沉吟片刻,最终道:“臣未能领会陛下深意,还请陛下恕罪。” 刘宏看得出来,杨赐等人其实还是持有保留意见的。 他只得好言安抚道: “卿等忠心劝谏,一片赤诚,朕该高兴才是,怎会怪罪。 朕尚年轻,见识浅薄,思虑难免不周,仍需列位直言进谏,拾遗补缺。 至于求贤诏及殿试取才之事,希望卿等能包容一二,就当朕做个试验吧,届时若无效果,朕自不会一意孤行。” 刘宏自即位以来,是很少说软话的,群臣诧异之余,自然不会不识趣,于是纷纷拜而称颂:“陛下圣明!” “公车令!”刘宏看向蔡邕。 “臣在。” 刘宏吩咐道: “此《求贤诏》交于卿,将之誊抄若干,用玺后着人发往各郡,广而告之,使天下臣民都知道朕求贤之心。 此外,在雒阳城中建招贤馆。 令各郡县发布告,应诏之贤才皆可入京向招贤馆献治国安邦之策,各郡县须为之提供便利及资助,此项计入郡县之考绩。 公车令要做好人才接待及评定,确有大才者直接报于朕知晓,并与先前卿等举荐之贤才一同纳入殿试名单。” “唯!”蔡邕起身上前将《求贤诏》收了起来。 刘宏又看向群臣,继续道: “朕非是昏聩不明之人,也知道最近由于殿试之事,朝野有诸多议论,诸卿之中也不乏疑虑不安者。 今日既然说到这里,又难得列位聚得这么齐,朕就仔细说说吾之所思所想。 朕以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取士。 选才取士,就如同伯乐相马。 相马不能以马之出处与处境而论,选才又怎能只盯着出身与名声呢? 诸卿不妨都学一学伯乐,为国家多发掘一些被埋没的人才。” “陛下圣明!”众臣再次拜道。 看着众臣齐声拜答的样子,刘宏却皱了皱眉。 别看这些人一副恭谨模样,却不一定真把他的话当回事,甚至有人会觉得求贤诏碍眼也说不定。 不过刘宏也很清楚,注定不能让所有人都与他同心同德。 暂时抛开杂念,刘宏又点名道:“太常卿!” “臣在!”太常陈球答道。 “朕曾听说,太学生中,不乏抱怨怀才不遇者。 此次朕亦给太学生一个机会,决定先在太学举行一次策试,策试成绩优异者可获得殿试资格。 卿先通告所有太学生,自负其才者皆可报名参与策试。 届时,朕会亲自出题,太常卿为主考官,公车令蔡邕、谏议大夫马日磾为副考官。 即日起,卿等及太学诸博士先做准备事宜,确定策试方略及日期,再报于朕知晓。” “唯!” —— 【祝大家元旦快乐,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性福满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