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8章 大婚 (第1/2页)
开局绑架太平,我守捉三十年正文卷第188章大婚比如说青阳山下的翠微宫。 也被武则天赏给太平公主做别院。 还有乐游原上的一座别苑,没错,就是陈子昂念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悌下”的那一个乐游原,也赏赐给了太平公主。 所以才说,两百万贯聘礼真不亏。 从乌门头到正门之间的距离至少五十米,过分了。 不过裴绍卿大抵也能理解,太平公主住进来之后,届时到他们家寻求门路的官员士子肯定是不计其数,如果大门前面的空地不够大,到时只怕连马车都停不下,难不成还要让客人把马车停到外面的丹凤门大街? 太平公主小脸蛋红朴朴的,也是很兴奋。 指着脚下灰扑扑的广场道:“这里还要铺青石板,宅子建好之后就不会这么多灰,还有这里,会摆放一个巨大的戟架。” 戟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官员级别不同,戟数也是不等。 譬如太平公主,就能插十六根戟。 阿呸,说错了,是太平公主府邸能插十六根戟。 至于太平公主,肯定是也只能是插他的一根戟。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手拉着手登上了大门台阶。 直到离得近了,裴绍卿才直观的感受到大门的雄伟。 光是中间的这座正门的宽度就相当于三个房间,加上左右两侧的角门,怕不得有五十多米宽? 太平公主说道:“高公公说,这两扇大门是紫檀木打造的,好几千斤重,人力是推不开的,必须得用绞轮。” “这么厉害啊?” 裴绍卿走到大门下站定。 只见他一米八几的个子,只到大门下的第二排铜钉。 而这样的铜钉,大门上足足有九排,也就是说这大门至少有七八米高,再加第二层门楼及悬山、鸱尾,就差不多跟城楼一样高! 好家伙的,这可真不是一般的气派。 既便宰相,也不能建这么高的门楼,礼制不允许的。 进了大门,就是一个套一个的院落,一条条的回廊,层层叠叠的屋宇,直到又呈现出一片巨大的空地。 “这是马球场!” 太平公主兴奋的道:“这是阿娘专门为我们的孩子修建的呢,等将来我们有了孩子,等他们长大了,能骑马了,就让他们在这个球场上打马球锻炼骑术。” “这还真是奢侈啊。”裴绍卿这下彻底服了,奢侈到没边了啊。 在家里修建游泳池、蓝球场什么的都不鲜见,但是谁见过在自己家里修建足球场的?马球场可是比足球场还大! 穿过马球场,就是公主邸的后花园。 进了后花园才发现,除了假山以及亭台楼阁,居然还有一个人工湖。 这个人工湖的湖心竟然还有个小岛,岛上还用太湖石垒了一座假山,山上还有凉宁,这特么整个一袖珍太液池! 不过人工湖还没有挖好,还没注水。 为了给这个人工湖注水,武则天甚至还让工匠从龙首渠挖了条支渠,将水从望仙门和延政门中间的水门引出来,再引入公主邸。 为了修建这条水渠,连望仙门大街都被挖断了。 不过等到水渠挖通,上面会覆以青砖做成暗渠,不会影响交通。 但是为了这个宝贝女儿,武则天真是下了血本,她是真舍得啊。 豪宅,这是真正的豪宅,除了皇宫,不可能有比这更豪的豪宅! 想起刚穿越来时的窘迫,再看看眼前这座豪宅,裴绍卿不免有些感慨,此时此刻,终于明白人生赢家这个词的涵义。 豪宅豪车宝马,娇妻美妾俏婢,才是人生赢家! 不过,打小在大明宫长大的太平公主对眼前的豪宅却没什么特别感触,甚至于还觉得有一些简陋。 “大郎。” 太平公主托着香颐说道:“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裴绍卿心说都豪成这样了还缺?你是想上天啊? 不过嘴上却道:“夏天就快到了,还缺个纳凉消暑的自雨亭。” “对,自雨亭。”太平公主拍着小手道,“还得建一个自雨亭。” “光是自雨亭还不够。”裴绍卿微笑说,“还得修建一座水塔,将水引入自雨亭,这样自雨亭用水才会延绵不息。” “呀!”说到这,裴绍卿忽然一拍脑门。 “怎么了大郎?”太平公主关切的问道。 “快让工匠们停下来。”裴绍卿急声说道。 裴绍卿突然间想起来,要给自家的这座豪宅加入供暖系统。 像这样一座顶级豪宅,如果没有供暖系统,是没有灵魂的。 他可不希望自家豪宅也像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勋贵宅邸那样,要跑到暖阁去取暖,公主府邸必须得有集中供暖系统! 所以,必须马上停下。 等修改过图纸再施工。 …… 像这样一栋豪宅,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修好的。 所以,太平公主的婚礼只能在万年县馆举行。 之所以会这么急,乃是因为裴绍卿一发入魂,太平公主已经有了,再等下去马上就显怀了,这有损皇家脸面。 草草走完了流程,终于到了亲迎这最后一礼。 婚礼在夜间进行,因为唐代的风俗就是如此。 唐太宗的爱女长乐公主下嫁时,太宗担心夜间太扰民,想要改在白天进行,结果被一帮御史揪住批了几个月。 最后实在挺不住,又改回夜间。 裴绍卿自然不会去触这个霉头。 夜间就夜间好了,夜间才好呢。 因为他也为这场婚礼准备了一样大礼! 四月初八,丁卯,宜嫁娶,太平公主正式出降。 入夜之后,从兴安门直到万年县馆的一路之上,都燃起了火把,火焰甚至将兴安门大街两侧的槐树都给烤焦。 因为是公主大婚,所以宵禁临时取消。 长安城内的百姓纷至沓来,几乎把兴安门大街的两侧都给挤满。 鼓乐声中,一队人马从宣阳坊的万年县馆出来,拐上兴安门街。 “新郎官,快看,新郎官来了!”一个眼尖的孩子忽然尖叫起来。 挤在兴安门大街两侧的百姓纷纷回头看,便果然看到一支披红挂彩的迎亲队已经从宣阳坊西边开过来。 领头的是个玉面朱唇的年轻人。 年轻人头顶乌纱,乌纱上插着两支雉羽,披着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