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003章咸鱼穿越了还是咸鱼 (第1/2页)
家人散去,各干各活。 看着各自忙碌的家人,除了两岁的meimei阿兰,自己是唯一的闲人,叶青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他走出门,站在屋檐下。 正午的阳光炽烈,晒在皮肤上,火-辣辣的痛。 青的父亲身坐在屋檐下,正在打磨石器;他半个身子暴露在阳光中,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黝亮发光。 他二十六岁,本来叫康,因为后来有了弟弟,改叫太康。 太康坐在地上,拿着一块三角形有着几个孔的石板,在砥石上磨着。磨一磨,滴点水,再磨一磨。 他神情认真,动作很小心。 三角形石板的两腰,刃口已基本成型。 看他将石器端在眼前来回瞄着,叶青有些好奇,问道: “这是什么?” “犁!” “犁?” 这是犁?犁不是这个样子的好吧! 有着成年人的心态,干看了一会,叶青有点不自在,觉得自己应该帮着干点什么。 尽管从小到大,除了睡觉磨牙,他什么刀具也没磨过。 但仔细观察着父亲太康的姿势、动作一会之后,他觉得自己学会了……很简单啊。 “我来帮忙吧!” 父亲太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过,却丝毫没有让叶青上手的打算。 他怕叶青弄坏他花费了很多功夫打磨的石犁。 “我会小心,不会弄坏的!” 太康停了下来,犹豫着,然后,从墙边拿起一个近似牛角形的石胚。 然后,手指比划着,教叶青如何去除棱角凸起,如何从内侧打磨、开刃。 弄懂了之后,叶青问道: “打磨的是什么?” “镰!” 叶青信心满满地来到另一个砥石边上,坐了下来。 屋檐下,砥石有好几个,各种形状的石胚更是在墙角堆积了不少。 看得出来,打磨石器,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份日常工作。 再四处看看,没有发现金属,看来,部落还处于石器时代。 他学着父亲太康的坐姿、手势,伸手从砥石边的陶盆中取水,润湿砥石,然后磨了起来。 确实很简单,保持角度,来回磨就是了。 但是,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 他停了下来,长久维持着一个坐姿,一直盯着石胚在砥石上来来回回,腰,有些酸了,眼睛,也有些花了。 看看手中石胚,一个棱角还没有磨去,他的耐心却磨没了! 父亲太康看他停下,了然地笑了笑: “累了就歇歇吧。” 说累了是好听的说法,知子莫若父,他知道,青本性跳脱,是耐不住这份水磨功夫的。 他不知道叶青已经更换了“内核”,却歪打正着。 叶青丢掉石胚,起身,有些扭捏地来到太康面前,表情赧然,不好意思地问道: “这犁,磨多久了?” 太康将叶青丢掉的石胚放好,想了想,说道: “每天天热的时候,外面干不了活计,就一直磨它。到现在,差不多一个多月吧!” 一个月?! 告辞! 叶青败退,无聊地观察起茅屋来。 看惯了现代的高楼大厦,再看这原始风格的茅屋,感觉还是蛮新奇的。 茅屋是木做柱,泥做墙,表面偶尔露出混合在泥中的稻草。 这就是泥墙、草筋、木骨了。 人字形屋顶盖的是长长的茅草,茅草首尾层次堆叠,很厚实,用麻绳紧紧扎在木头椽梁上。看起来比较扎实,能禁得起风吹雨打。 屋顶风格独特,椽子都冒出了头,交叉处用麻绳紧紧地捆绑着,在屋脊处形成“X”型。 茅屋很矮小,长十一二米,宽六七米,屋檐高三米左右。 不过,这在部落中,还是最大最好的屋子。 部落中,其他的茅屋有圆形,有方形,但无一例外,都很矮小,最大的也不足自家茅屋一半大,屋檐也就2米左右高,堪堪高过头顶。 族长的屋子自然不同。 果然,阶级无处不在! 太阳太晒,叶青没有多看,便回了屋内。 茅屋算是三开间,中间堂屋,两边房间。 房间和堂屋之间,并没有墙壁,只是两边各用三根立柱隔开。 他走到东边房。 青的的母亲,坐在地上,撑开腰机,正在织布。 两个十岁的小姑娘,各拎着一个纺锤,正在纺麻线。 两岁的小丫头,一边吃着鼻涕,一边围着青的母亲,不知疲倦地转来转去。 看看四人,织布?干不了! 吃鼻涕、转圈?不是自己该干的事! 纺麻线?嗯,可以试试。 看两个小姑娘提着麻线,麻线下吊着不停旋转的纺锤,他觉得蛮新奇的。 纺锤杆子是竹子做的,轮子是陶做的。 两个小姑娘时时两指捏住纺锤杆子,用力捻动,纺锤便快速地旋转起来,带着麻线打纽、上捻。 他走到两个小姑娘面前,“我来帮你们吧!” 其中一个小姑娘,很是干脆,直接拿过一把浸湿的麻纤维,递了过来,“呐,你来绩麻!” 她是青的jiejie,名叫阿紫。 叶青傻了眼。 啥是绩麻? 不懂就问,“怎么做?” “呐,撕成这样一缕一缕的,然后这样两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