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成圣【一万五千字免费】 (第2/8页)
自京都沸腾,如霞光万丈一般。 人们惊愕,认为是神迹,以为许清宵会因此复活。 但奇迹终究是没有出现。 任凭这些光芒如何没入许清宵体内。 他依旧没有复活。 最终,吴铭来到了皇城之外。 而女帝,早已在皇宫外等待。 她已满脸泪痕,身为帝王,她不该如此,可注视着远处,她无法制止自己的痛苦。 百官都出现了。 陈正儒,张靖,顾言...... 他们望着这一切。 沉默不语。 有人落泪。 也有人叹息。 百姓们跪在两旁,哭喊着许清宵的名字。 这些年来,许清宵为大魏做的事情,他们历历在目。 但没想到的是,许清宵最终是这样的下场。 有人哭着,询问老天爷。 为何好人总是这样的下场。 这一日。 哭声响彻在整个大魏京都。 所有百姓都来了,或许是有感染力一般,也或许是百姓们的确伤心。 他们齐齐出现。 里里外外,不知道围了多少人。 人们自发跪在地上,让孩童们叩首,最后再见一见许清宵。 大道上。 吴铭背负着许清宵,他弯着身子。 他是一品。 大魏的一品。 没有人能让他弯下腰来,可他背的人,却可以让他弯着腰。 一个个人出现。 是许清宵的朋友,或许不是那么熟,可他们敬佩许清宵。 朝着许清宵深深一拜。 读书人们也齐齐出现。 他们并非是守仁学堂的学生,可依旧敬佩许清宵。 这一日。 京都再一次因为许清宵沸腾。 只不过,这一次显得格外的悲伤。 到最后。 吴铭来到了女帝面前。 他微微侧头,缓缓开口道。 “守仁,到家了。” 声音响起。 不是很大。 却让诸多人落泪。 “陛下。” “守仁希望您不要怪罪他。” “很多事情,已经不是他可以抉择的。” “他累了,是要好好休息了。” 吴铭出声,他不知道用什么言语去安慰女帝,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女帝宽心。 但这番话,让季灵更加的伤心欲绝。 她已哭不出声来。 她的泪水,已经没了。 这些日子来,日日夜夜,没有一日她不落泪。 到了这个时候。 她的心,已经彻底碎了。 “朕为大魏女帝,今日追封许守仁,为大魏第一忠烈,塑雕像三千,立于大魏各县,朕令,凡我大魏子民,加冠之时,需三叩九拜,凡我大魏读书人,见守仁雕塑时,行圣人之礼。” “此法,入祖制。” 这一刻。 季灵的声音响起。 她追封许清宵。 甚至将这个列为祖制。 意味着后代皇帝,都不能更改。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但....... 一切都是虚的。 很快。 有人搬来了龙辇,吴铭将许清宵缓缓放在龙辇内。 此时此刻,王新志的声音响起。 “陛下。” “王爷为国捐躯,乃千古第一忠烈,又身为亚圣,臣认为,应当将王爷之体,放入通幽宫内,让天下百姓与天下的读书人,前来祭拜。” 王新志跪在季灵面前,他落着泪,心中纵然有万般难受,也要说出这话。 许清宵已经死了。 后事需要cao办,一来是让许清宵风风光光的离开,二来也是让天下人看到。 国之大,不可失礼。 “准。” 季灵出声,她答应下来,但说完此话,她有些摇晃,太过于虚弱,两旁的侍女立刻搀扶住女帝。 龙辇上。 众人为许清宵抬棺,六部尚书,甚至是几位已经年迈的国公也走了过来。 他们将许清宵的遗体,抬至通幽殿内。 而后,礼部拟旨,由吏部陈正儒批字。 向天下人公布了许清宵的事情。 许清宵为国捐躯,避免更多的灾难降临,将自身才气散于天地之间,只求五百年后,天地之间,诞生两位圣人。 这般的壮举,实实在在震惊了世人。 这一日。 大魏百姓哭的不像话,家家户户都摆放了香炉,祭拜着许清宵。 尤其是南豫府,上上下下更是自发募捐,让人前往大魏京都,前去祭拜。 依旧是夜。 通幽殿内。 许清宵的遗体,摆放在龙辇上。 大殿当中,只有女帝一人的身影。 她望着许清宵。 眼神当中既是回忆,也是一种懊悔。 她与许清宵,相识不过两三年,但对她来说,许清宵的意义不同其他人。 满朝文武,他们为的是天下社稷。 许清宵是自己的臣子,但更多的时候,也是朋友。 是她唯一的朋友。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对许清宵产生了一种情愫,这种情愫被皇权阻挡。 她是女帝,大魏的皇帝。 即便是对谁产生好感,也不能说出。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她始终没有说出自己的心声。 到最后,国家安稳了,但自己却来不及与许清宵道出心声。 大殿内。 季灵没有哭了。 她只是静静看着。 如此,转眼过去了三天。 整个大魏京都,不知道来了多少人,来自五湖四海的百姓,甚至有他国百姓,过来瞻仰许清宵一眼。 还有大量读书人,因京都实在是人满为患,故此他们在京都之外设祭。 海量的民意,涌入大魏皇宫,没入许清宵的体内。 可这般做法,意义不大。 许清宵已经死去了,给予再多的民意,也没有任何作用。 一连三天。 季灵都守在许清宵身旁。 对于季灵来说,她甘愿在这里等待一个月。 可她终究是大魏的女帝。 未时。 陈正儒在外,他的声音带着一些平静。 “陛下。” “逝者已去,大魏失去了平乱王,这是国之伤痛,可大魏还需要您来主持。” “一连三日,朝政之事,不可耽误,王爷若是在世,也不希望看到陛下如此伤心。” 这是陈正儒想了许久的措词。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女帝伤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