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1章 妥协 (第1/1页)
用一道“盐引当期有效,过期作废”的圣旨,将郭允厚等人打发走,只留下孙承宗。 孙承宗神情有些凝重,问:“陛下,步伐是否迈快了点?” 原本计划,待局势稳定,再行漕运及北方盐政改革。 可粮商哄抬粮价,东林党暗中挑拨,户部都给事中封还圣旨,事赶事,这两项改革被赶着提前出炉。 军事准备不足,步子确是迈得快了点。 “孙卿担心漕运会中断?” 孙承宗回道:“卫队从漕工家属中招募,随着消息南传,漕工心有期待,难以煽动,因此漕运应当无忧。但臣担心两准盐业会出问题。” 大明盐业重心在两准,基本被陕商和徽商把持,他们背后又是藩王、勋贵和百官,势力颇大,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决定争皇位后,朱慈炫便考虑到这些,因此将漕运改革摆在第一位,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拿下两准盐业。 可勋贵们自个作死,将长芦盐场吐了出来,不接受就会被其他势力吞掉,他自然不肯。 “再苦不能苦百姓。”朱慈炫思考良久,道,“孙卿,待百姓解围后,你去见见韩爌。” 年轻而又强势的帝王,通常很难妥协。 见乾圣帝愿意妥协,孙承宗甚感欣慰,随即告退。 心中担着事,朱慈炫便不再默写课本,而是反思起得失。 近段时间,可谓顺风顺水,且每每都有超出预期的收获。 这让他心气有所膨胀,作决定过于强势,有时难免草率。 幸亏,他还能听得进劝。 虽然有时朝令夕改,但调整却是必要的。 不能总是强势,有时手段要温和些。 而且,盐业实行专卖制,需要各方面人才,给他们一条出路也是应当的。 想到这里,他吩咐王承恩:“去给高宇顺传朕口谕,对私盐贩子,惩罚是必要的,但能收编的尽量收编;官员交纳议罪银后,可在盐业公司或盐场任职。他们家属待遇等同京营。” “臣领旨。” 王承恩领旨,匆忙离开书房。 想了想,朱慈炫招来一内侍,让他去给高时明传口谕,若那位户部都给事中愿意,可在内务府或廉政公署任事。 能做的都做了,至于能否缓和对抗,就看东林党肯否妥协。 而此时,东林党元老韩爌,在书房里差点气晕过去。 堂堂一个前内阁首辅,被百姓围困如此之久,官府不但不闻不问,最后还要自己出米粮,打发那些暴徒。 耻辱! 绝对是耻辱。 “老爷,府中还有范掌柜送的米粮。” 韩管家小心翼翼地说,令韩爌思绪回到现实,但没吭声,只是挥挥手。 韩管家会意,躬身退出书房。 回到会客厅,韩管家问顺天府府尹:“大人,需要多少米粮?” 毕竟是前内阁首辅的管家,即便有求于人,态度也不亢不卑。 顺天府尹叹苦道:“韩管家,不是本官不尽心,可百姓太多,现在又是非常时期,本官也不好办啊。” “大人,你总得说个数吧。” 顺天府尹下意识要大张其口,却猛然想到廉政公署,心头一颤,随即笑道:“韩管家,要不这样好了,你拿米粮出来,到府外现场发放,用得了多少算多少。” 现在都学做清官了? 韩管家暗讽一声,答应了。 顺天府尹出了韩府,让人把府门、府前收拾干净,抬出米粮,发给每人一斗。 领到米粮,有的百姓欢天喜地走了。 但也有家在附近,为人刁滑的,自己领完米粮不算,还叫上家人一起来领。 眼瞧着领米粮的人越来越多,韩管家脸色阴沉,对顺天府尹说:“大人,你确定我家老爷,以后不会复起?” “呃。” 顺天府尹神色一凝,向韩管家告声罪,吩咐衙役将领米粮的百姓驱散。 其他二十位上疏官员府前,发生同样的事情。 他们不仅成为百姓嘴里的狗官,更成为官场上的笑谈。 可谓大失颜面! 阮大铖得报,不禁开怀大笑,曾经被东林党欺压的耻辱,终于雪恨那么一点点。 写完奏疏,让人送进宫,他方去客堂,与一众党羽喝酒庆祝。 入夜,曹于汴从后院门进入韩府。 一进书房,他便怒道:“阁老,高时明欺人太甚,此恨不雪非君子!” “怎么雪恨?” 虽然心中也有怒火,但韩爌要比曹于汴冷静,因为他隐隐感觉有些不妙。 阉竖开始玩煽动百姓,那叫东林人以后还怎么玩? “乾圣刚下两道圣旨,我们可在上面作些文章。” 漕运改革,成立皇家北方盐业公司,这两道圣旨,身为前首辅,韩爌自然有渠道得知。 他之前也在思索对策。 听曹于汴如此说,韩爌深呼吸口气,说:“漕运改革,下面有人利益受损,但京官受益,没有运作空间。” “那盐业呢?阁老。” 韩爌点头道:“盐业倒可作些文章,但只怕南方那些人不敢动。毕竟京城勋贵几乎一窝端,南京勋贵肯定有所顾虑,没勋贵支持,官员和盐商岂敢动?” “那我们可传言,说乾圣要对南京勋贵动手。” 有了今日经历,对曹于汴仍用惯伎俩,韩爌并不看好。 “自梁,乾圣仅以五千卫队,横扫京营、御马监和内cao军,不仅拿下魏忠贤等叛党,而且一举端掉勋贵,解决积重难返的京营。你认为,南京那帮废物,敢反对乾圣吗?” “这……”曹于汴一时哑言。 韩爌沉重地长叹一声,摇摇头道:“自梁,天或许已变,我们也没用武之地了。” “阁老,你是说乾圣手握军权,已无人可制?” 曹于汴顿时急了,这次急着赶回京,是想分一份大蛋糕的,可现在连洗碗水都没喝到。 “自梁,老夫今日想了很久,觉得还是远离这是非之地为好。” 韩爌似乎已经看透,可曹于汴仍不心甘:“阁老,要不联系下信王?” 信王是曾经的棋子,但他在魏忠贤谋逆中,表现却非常糟糕,丝毫不见明君风范。 在许多大臣看来,他甚至不如那个短命的乾圣。 韩爌对信王早已失望,摇摇头道:“自梁,只要乾圣还在,信王还得隐忍,千万不可与之接触。” “那得等到何时啊?” “再等等吧,唉。” 韩爌神情有些寥落,正要端茶送客,却听管家禀报:“老爷,孙阁老前来拜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