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章 炮兵的三点一线 (第2/2页)
此时民国时期的军队,不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从北边的东北军到南方的桂系军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一战后各国发展起来的新型军事技术知之甚少。根本难以称得上是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此时不仅是飞机坦克,而是整个民国军队的所有军事技术,都与列强军队的军事技术脱节已久。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炮兵。 若是1895年到1914年,这二十年之间火炮的战术与世界前列脱节也就罢了。这段时间各国的火炮战术发展也很少,总体上还是和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的炮兵作战方法差不多。 只是现在的火炮刚在十余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刚刚经历过一次重大革新。 这次革新后,民国的所有炮兵的战术战法全都迅速落伍。就好像现在还在按键拨号的老式手机一样。 一战前,法国的想法仍然是使用轻便快捷的‘75小姐’炮进行机动作战,跟随进攻的部队快速推进。可是战争爆发后,双方迅速构建了战壕防御敌人的进攻,战壕从战场一路修建到了海边。被称为‘向海边赛跑’。 无法迅速机动的‘75小姐’被限制在了阵地里。轻便和机动迅速的优势无法发挥,反倒是暴露了炮弹威力不够炸毁堑壕,以及射程短的缺点。 75炮在西线战场中被德军的远射程,大口径重炮打得死伤惨重。 战争中 全世界的火炮设计迅速朝着更远的射程,更重的炮弹发展。 全世界的炮兵战术,也由目视敌人‘三点一线的’直接射击,转变为不用看到敌人的‘遮蔽阵地开火’前线指挥官只用一通电话,就能呼叫后方火炮炮击敌军。 但是,此时在民国各个战场上的野战炮兵,主要的战斗方式,还是‘直接射击’。 所谓直接射击,值得就是炮兵直接看见目标,然后直接瞄准发射炮弹。 这是在目视距离内直接瞄准目标的射击方法,如果没有地形和遮蔽物的阻碍。炮兵可以直接观测的最大距离大概在两千五百米左右。 所以,此时的野炮山炮也根本不需要太精密的瞄准镜。就连光学瞄准镜都不需要,直接使用T型标尺便可。 射击方式也如同步兵一般,直接估算距离,然后用把标尺上面的刻度调整至所需要的距离。再抬起炮管,准星和标尺,敌人在一条线上后。开炮射击。 袁世凯时期训练新军时所用的教材《训练cao法详细图说》这样描述炮兵三点一线的原理: “炮之致远命中,视乎标尺准星。准星居前,表尺在后,由尺缺口对准星尖。” “其相连之虚线名为准线,以准线直对所击之物,则为瞄准。” 不难发现,此时的火炮瞄准方式与步枪的瞄准方式基本上差不了多少。 在一战的中后期。西方的火炮战术战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战后,炮兵发展出来的新理论则和以往的‘直接射击不同’ 新战术讲究的是 射(射击指挥) 测(测地) 观(观测) 通(通讯) 炮(cao炮) 一般文章介绍火炮都是谈炮。 讲起火炮性能说的洋洋洒洒一大堆。什么炮射多远,什么炮口径多大。性能对比起来说的头头是道。 但是对于真正的实战来说,没有射,测,观,通,而只有炮的话。再好的炮也只能当步枪使。 近现代,武器装备不是如同武侠小说的倚天剑屠龙刀一般,入手就能发挥威力。 没有专业人员cao作,再先进的火炮,也只是充充门面罢了。 在现代战争中,看似前线的士兵拿起无线电呼叫火炮就能叫来炮弹帮助杀敌。 实则需要观测部队首先测量地形,距离,海拔高低。 然后前线部队观测敌人所在位置。 在通过无线电或者电话报告给后方部队。 最后射击指挥中心协调各炮参数,统一开火。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