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4章 打着看,走着瞧 (第1/1页)
,明功 “咦?” 朱元璋有点郁闷,好心求教你刘伯温,你倒好,给了我这样的答案。 “打着看,这叫什么计谋啊?” 心里虽然不快,但朱元璋依然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刘伯温继续给他指点迷津。 刘伯温也看出了大帅的心思,不动声色地走到了窗边。 他看着夜空里的点点繁星,慢慢说道: “那颗最亮的星宿是金星,其后是火星,金火之星相遇,这是出师必胜的征兆!” 朱元璋闻言大喜,这才是自己最爱听的话。 自己虽然不懂星相学,但刘伯温精于此道,他早已对此信服不已。 “先生,那什么时候出师最好?” 大帅小心翼翼地问道。 “准备好了,就出发!” 切,这又是自己不爱听的语气,刘伯温啊刘伯温,你能不能不卖这些关子,我朱元璋也只有对你,才有这样的耐心啊! “我们要出师有名,陈友谅杀了他的主子徐寿辉,我们就以此为由,开始讨伐他!” “好!” 朱元璋赶紧着手准备,他命徐达和常遇春从陆路逼近安庆,自己则和刘伯温坐上刚刚从陈友谅手里缴获的战舰,逆流而上。 既然是讨伐,就要打出鲜明的口号。 “吊民伐罪,纳顺招降”,这样的口号,完全是替天行道,为民做主的檄文。 “岂有此理!” 陈友谅得知这样的标语口号,气的暴跳如雷! “朱秃子何德何能,如何能代表‘人民’?你又是何人,也敢来‘招降’我陈友谅!” 发过飙后,陈友谅又马上冷静下来,心里嘿嘿一笑。 “朱秃子想激怒我,哼,管你打什么样的标语,说什么样的话,到时候咱们还要靠真刀真枪地干,这才是真理!” 这话不假,战斗口号只是思想宣传的舆论武器,要打胜仗必须靠实力,没见哪支队伍能仅凭舌头和眼睛,就能完胜的。 陈友谅也是实干家,他不再与朱元璋斗气,已经安排守军,将安庆城从里到外加固了一遍,犹如铜墙铁壁。 效果非常明显,徐达和常遇春在城下一筹莫展,伤亡十分惨重。 在战舰上坐镇指挥的朱大帅,得到陆军受阻的消息,着急地走来走去,他不由地又看向了刘伯温。 “老兄,此刻你应该有所表示吧?” 朱元璋眼巴巴地瞅着老刘,心里默默说道。 “既然安庆如此难攻,那我们就不打了,留一小部分人继续佯攻,把主力撤出去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那样夺下安庆指日可待矣!” 哎呀,朱元璋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原来这才是刘伯温“打着看”的真正内涵。 江州是鄱阳湖的入江口,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陈友谅将国都定与此,足见其的自信和自大。 自信当然是美德,但过分的自信就会变成自负,而且自大和狂妄,从来就不是美德。 陈友谅为了对付朱元璋,可谓卯足了劲,准备在安庆与对方决一死战,他带走了大部分兵力,江州老巢相对空虚。 徐达和常遇春这次的进攻非常顺利,已经消灭了江州外围的很少陈军,逼近了内城之下。 “不好!” 陈友谅大惊失色,他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朱秃子在佯攻安庆,实际上在偷袭自己的后路。 朱元璋带领舰队很快就要抵达江州,陈友谅成了困在笼中的巨兽,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逃出江州。 别忘了陈友谅还有第二个行宫,便是武昌城,虽然上次被元兵打败,但武昌依然是他赖以生存的老巢。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图日后与朱元璋展开真正的较量,陈友谅连夜逃离了江州,等于主动放弃了整个江西的地盘。 安庆当然也毫无悬念地失守了,当城中的守军听闻主子已经逃离了江州,谁还有信心继续对抗,纷纷投降了徐达和常遇春。 朱元璋在继续蚕食着陈友谅的地盘…… 刘伯温的名气日益增长,随着朱元璋军队屡战屡胜,他的智慧也散发出了耀眼夺目的光芒。 “朱元璋有了刘神仙的助力,可以撒豆成兵,没有打不赢的仗,刘伯温就是下凡的大仙!” 人们议论纷纷,相互传颂起来,朱元璋的义军由此便披上了替天行道,惩恶扬善的合法外衣,所到之处民心向背。 真乃天助我也! 朱元璋越战越有信心,一切都是天意,他可以战胜所有的对手。 在积极准备与陈友谅进行最后决战的同时,江西、湖北行省广大区域内,有不少原陈友谅的部属,开始弃暗投明。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 此人是陈友谅手下一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年轻时曾在元政府翰林院供事,后被宰相脱脱派往南方,去剿灭在洞庭湖反叛的康茂才。 胡廷瑞十分高兴,他早就想脱离元政府的控制了,刚好借此机会,去南方发展自己的势力。 到达洞庭湖后,胡廷瑞很快就平定了各股造反的小势力,但他并没有绞杀这些叛军,也没有押解他们去元廷,而是选择收编和整合为自己的队伍。 元政府也无可奈何,根本就没有能力,再去剿灭这支新的叛军,胡廷瑞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陈友谅的阵营。 这个江西省高官的帽子,便稳稳地扣在了胡廷瑞的头上,从此陈友谅多了一名得力的干将,胡廷瑞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但良禽要择木而栖,良将要选名主而投,眼看陈友谅大势已去,胡廷瑞便要转投朱元璋。 他要将龙兴城拱手让给朱元璋,这可是一份大礼,绝对能让新主动心。 胡廷瑞有进一步向朱元璋讨价还价的实力,他派出了使者,明确提出了两个条件: 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爵位,言下之意就是要继续当这个高官;其次,要保住自己的军队,归降后,军队依然归他率领。 朱元璋闻言,喜忧参半。 高官可以继续让他去当,但保留军队,这却无法接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