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三十四章 超级海啸 (第2/2页)
两句话充满讽刺挖苦的意味,招来华夏网友的一片骂声。 华夏人都清楚,太阳国专家说的那个东西,名字叫做。 新华夏立国后,有关专家复制了,而这个地动仪在现实中的作用确实不值一提。 这叫打脸,啪啪啪地打脸。 国外专家学者开始人云亦云,纷纷讽刺华夏地震台网作出的预报预警,连带着国内网友也抱怨纷纷。 因为在地震学领域,山姆和太阳国确实站在山顶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更相信权威。 就连华夏地震台网的负责人也是忐忑不安,甚至牢sao满腹。 他们发布这次预报,其实是被逼的。 在地震工作领域,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是两回事。 预测一般是个人行为,有关机构和个人尽可以根据各种途径取得的数据资料来判断未来某个时段、在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某种烈度的地震灾害。 但是这种预测必须局限在学术交流范围内,一般不允许公开发布。 而地震预报,则属于政府行为。 发布预报则被要求必须严格、严谨,必须准确判断地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大小等要素。 二者的区别换个说法就是,预测可以猜、可以蒙、可以臆测;做预测的人,可以是专家,可以是神棍,还可以是某个做梦的小女孩。 而地震预报则有着十分严肃的权威性。 我们都知道,天气预报可以天天报,但地震预报却万万不行。 实际上,经常有专家学者在业内发表地震预测报告,判断某个区域在未来几个月内可能发生强震,但这样的预测却不能由政府对公众公开发布。 地震不比其它,政府不能因为模糊的时间而对某个区域进行秩序停摆、疏散人群、等待地震发生。 太阳国专家的说法其实是被普遍认同的,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临震预报基本上做不到。 而且在实际cao作上,即使有专家用非常可靠的数据报告说,几个小时后将发生一场强震,但作 为官方、作为地震部门也很难下定决心将这个信息发布出去。 因为疏散人群、社会停摆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非常大。 万一信息失准,强震没有发生,遗留问题很难处置。 这一次,华夏地震局是在半个月前就拿到了东华超算中心提交的数据资料。 然后又组织专家学者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研讨分析,但最后仍旧没有统一意见。 东华超算中心提交的,是半年来加曼国周边、婆罗洋海域海底的勘探数据。 这份报告提到,由东华实业集团牵头,联合华夏石油、石化、海油等单位,联合组建了一个华夏大洋协会,成立了海洋海底科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任务就是对全球各大洋海底勘探。 实验室主任叫杜青山,他原来的职务是华夏石油滨海油田总工程师。 两年前杜青山脱离了原单位,一直负责海洋海底科学实验室的建设。 这个实验室拥有油气勘探船4艘,拥有多频、多波束以及拖曳式海洋勘探设备,分别在北冰洋、婆罗洋、太平洋常年作业。 实验室还开发了图形、图像信息处理系统,甚至能够对一些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根据欧佩克的统计数据,最近几年依托东华重工的海上钻采平台,华夏石油工人扎根深海,全球新增的石油产量几乎全部来自海上,全球新增的海上油田80%用的是东华重工的钻采平台。 建设海上油田需要勘探海底,采集数据;几十座高价值平台装备飘在海上,必须实施跟踪监测海洋和海底变化,提前发现台风、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避免对平台造成损失。 所以,这个实验室的数据是值得确信的。 杜青山提交的报告表明,在安达曼海,今年以来曾经发生过十几次小震。 一般来说,小震之后会有大震,但把大震发生的时间锁定在圣诞节后第一天,震级判断为里氏9级以上,还需要商榷,只凭海底监测图形是分析不出来的。 就在地震台网中心的专家们激烈争辩的时候,地震局的领导交待说:人家东华超算中心已经进行了模拟演算,大家不要争了,就按东华的预测发布,出了问题我负责。 这些是几天前的事情,现在面对国际同行们的质询,地震局一方只能不解释。 好在外交部和旅游局也似乎得到了高层授意,并没有对地震局发布预报的行为进行责难。 倒是国内许多人在打探消息,有些是担心国外的业务受影响,有些在琢磨这次危机中有没有商机,能不能利用好这次机会在金融市场捞一笔。 在一片质疑声中,东南亚、婆罗洋周边国家在忐忑中度过了漫长的三天。 12月26日,太阳照常升起,加曼国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市的天空一片蔚蓝。 当时钟越过上午8点一刻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人们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大地颤动,紧接着便是一阵地动山摇。 这场地震持续的时间仅仅八分钟,并没有造成多大的损伤。 8点40分左右,街头上的人们忽然发现,脚下的路漫起了水流,接着,水流突然加速,数秒之内,海水流动的速度,比人奔跑的速度还要快,几米高的巨浪向城市袭来,洪流席卷着一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