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逆袭芳华_第180章 敌人即将到达战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0章 敌人即将到达战场 (第2/3页)



    去挑辆好一点的车,算作公司购买,但孙希宁觉得,暂时还用不着。

    明年等着高考一结束,就赶紧去学驾照,到时候自己开个车去南都上大学,别提有多得劲。

    回到出租屋,孙希宁用手扇了扇:“你就不能开个空调啊?”

    马光明看了一眼孙希宁:“这个天就开空调,真不懂得节俭啊。”

    “不是,我开了近一个小时的车了,走的高速,没好开窗,闷得热。”孙希宁解释道。

    马光明笑道:“你开车不开空调,合着是倒我这来蹭空调的?”

    说罢,还是打开了空调。

    过了片刻,气温有所下降,孙希宁也掏出几份文件来:“事情比较多啊,先说哪个呢?”

    “你把文件散在桌上,闭着眼睛摸,摸到哪个说哪个。”马光明笑笑。

    孙希宁差点没被噎着:“还有这样的cao作?”

    说完,拣出一份来:“昨天去拜会了钱东进,把你说的那番话一字不落地跟他说了,的确有了效果,他跟旁边的政府办的一个副秘书长说,上次市里出了个文件,就是要大力扶持本地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像大明广场这样的本土企业,市里更要给予政策支持。”

    “这是空头支票啊,有没有实质性的成果?”马光明一听这话,就知道钱东进这是在打太极。

    真是没想到是没想到,他钱东进一个工作起来近乎疯狂的人,居然也学会了打太极!

    “有的有的,”孙希宁嘿嘿笑道,“怪我没有一下子把话说完,只顾着转述领导的讲话了。”

    “老孙,你要是混仕途,没准也是个大领导,有潜力!”马光明冲他竖起大拇指。

    孙希宁也不见外,哈哈一笑:“没有那个命哦,其实有成果还得感谢人家东北那家公司,他们坚决要搞软资产,就连市里面给的配套优惠政策都不要。”

    “有哪些优惠政策?”马光明问道。

    孙希宁摊开文件:“除了低价拿地之外,市里面还在规划上做了一些调整,这个地块的东北角有大概五十亩地,可以用来开发住宅。”

    马光明盘算着,今年下半年预计安州楼市就要进入寒冬,这个时候开发住宅,能有个屁的好处,到时候钱砸进去了,一年之内收不回来,那可就要糟糕了。

    孙希宁还在那里介绍着:“我是这么想的,安州城南的大明广场大约能建八万平,对于我们而言,是个超大的商业综合体了,肯定需要投入不少钱,我们可以顺手在东北角建几栋高层住宅,卖房赚得的钱,基本上可以填补大明广场的建设资金需求。”

    马光明不能直接说自己断定下半年楼市要凉凉,每次他都预判得这么精准,有些难以解释,只能换了一个思路:“老孙,是这样的,我呢现在主要是想搞大明广场以及配套的网络商城,住宅这一块呢有点不想搞了。”

    “啊?”孙希宁一惊,“那有没有跟郑总提到过这件事?”

    “还没有,你知道的,他是搞房地产出身,要听说我不搞这个住宅项目,肯定要跟我急,所以你也先不要跟他说。”马光明笑道。

    孙希宁点点头,追问道:“那这个优惠政策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用了?”

    “也不尽然,”马光明摆摆手,“我们可以卖掉,也可以找有关部门谈谈,能不能换一个方式,比如增加引导资金,减免税费等等之类的。”

    “好的,我待会儿就去安排。”孙希宁点点头,“因为东北那家公司坚持不让步,所以钱东进已经让有关部门开始联系其他有意向的公司,而且优先考虑我们大明广场。”

    “这才是最大的突破!”马光明笑道,“但是我们也要坚持底线,就是给人家的所有优惠,也必须全部给我们,这个不能不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我们公司的名头没有人家大,就低看我们一眼,否则这也不公平。”

    不少人不少部门就秉持“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奇怪论调,同样的事情,一个外来企业就能获得很多扶持政策,本地的往往却不能。

    有时候一个外国人丢了某个东西,能动用一切力量,很快帮他找回;而本地人有个类似的事情,往往都会不了了之。

    “这是必须的。”

    这一点孙希宁跟马光明想到了一处。

    “网络商城现在的业绩又要提升了两成多,这是一个不错的现象,但业务量也大了起来,我和老姚已经跟阳江这边的顺风谈好了合作,他们下周就能入驻,到时候我们也会轻松不少。”孙希宁继续介绍道。

    马光明想了想:“网络商城那边,现在主要任务不是赚钱,而是冲量,尽快地打响名头,要让老姚组织人去研究,现在的几家大型网购平台的各自优势是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怎么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或者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行。”

    “现在有的平台相当于出租店面,卖家可以很容易就进驻,价格上也有优势;有的平台是自己持有的商品买卖,就像米国的沃尔玛一样;有的平台做的是单一的商品;他们各有各的优势,我们的优势是什么?这一点想不明白,网络商城是不会成功的。”

    孙希宁很信服地点点头:“没错,你这么一说我立即就豁然开朗了,换句话说,要有自己的卖点,没有卖点,买家凭什么到你这来。”

    “对咯,就是这个意思。”马光明笑笑,随即又问道,“安州城北的大明广场怎么样了?”

    “改造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各个商家的入驻。”

    这方面问题不大,一直有序推进,孙希宁也就一带而过。

    马光明喝了一口水:“你有没有想过,安州不同于阳江啊。”

    “什么?”孙希宁一愣,这个问题还用想吗?阳江人气再旺,也不过是一个县级市,县城总人口只有三十几万人;安州是地级市,市区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一百万。

    不说城市的行政级别,单论人口也不是一个体量。人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市场,足够多的人口数,就会带来足够的市场面,而足够的市场,也就能吸引来大牌商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