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值得用生命守护 (第1/2页)
秋风簌簌,江岸边一片青黄班杂的芦苇随之起伏。 正中稍偏西的阳光照耀在吴塘江上。 这条浩荡东向,川流万载的江水见证过华夏最富庶的年代,也见证了华夏至暗的百年岁月,并将继续见证于废墟中再造的新华夏重归世界之巅。 奔腾的江水与时代的洪流在此汇聚,谱写着属于这一代人的奋斗史。 人生不过几十载,相于浩瀚之历史,不过沧海一粟。 但这几万日的光阴,却是每个人真真切切的一生,或悲或喜,或荣或衰...... 吴塘江南岸,一片连绵几百亩的杨树林,远远看起来倒也有几分气势。 只有走近之后才能发现,粗细不一的树木长势并不好,甚至还有病虫害。 树林南边有一条简易的土路。挨着土路的一侧,几间蓝顶白墙的彩钢简易板房点缀在树林中。 板房周围还用铁丝网围了一个巨大的院子。 此时院内正有一个30多岁的女人和旁边的几位妇女说着话,说话的同时手里还不停地做着活计。 女人戴着草帽,帽内裹了条丝巾。 脚上穿着胶靴,下身套着一件绿色防污连体橡胶工作衣,橡胶衣的直到胸口处才变成背带,再从双肩跨过。 虽然未施粉黛,但女人五官明丽,肤质细腻。 不过可能是由于风吹日晒,肤色有了一丝暗哑。 女人的手也引人注意,五指纤细修长。但与她手相格格不入的是手中的工作。 此时正拿着一支镂耙,把地上一堆堆的鸡粪拖到一处。 胶靴上,橡胶衣上,甚至手上都有着星星点点的秽物。 但女人却似浑然未觉....... “家宁,你别干了,一会我们来。” 一位面目和善的妇女对赵家宁说道。 “贵嫂,没事,我干一点是一点。” 赵家宁笑着对‘贵嫂’回道。 说话间,赵家宁直起腰左手扶耙,右手在自己后腰处捶了几下,目光看向无边无际的树林,然后苦恼地叹了口气。 赵家宁原本是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但在二胎怀孕时,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便辞职了。 那时候赵家宁的丈夫工资不算低,并且还不时在境内外地理杂志上刊登一些摄影作品,于是一家人的日子也还算宽裕。 但六年前,赵家宁的丈夫在没有与家人商量的情况下,自己报名去了一个内战国家采访,然后再也没了消息,生死不知。 一年以后,丈夫工作的报社按因公殉职给了8万多块钱的补偿款。 赵家宁虽然不接受丈夫已经去世了的说法,但在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的情况下,自然是不会拒绝这笔钱。 但得了这笔钱没多久,就有一个儿时姐妹登门拜访。 当时因为丈夫失踪正感觉生活黯淡无光的赵家宁,与这位别有目的的小姐妹之间迅速亲密起来。 取得了赵家宁的信任后,小姐妹总有意无意地说起一个投资速生杨的生意:投资少,见效快,不用打理,没风险...... 听的久了,没做过生意的赵家宁便慢慢动了心。 家里失去了丈夫的收入,赵家宁也没了工作,只靠存款总会坐吃山空。 对于这些都心知肚明的赵家宁,最终下定决心,准备以每株一元的价格买5万株树苗。 但只有树苗没有地方种也是不成的。 此时姐妹又自告奋勇说到可以在余州帮赵家宁寻地。 赵家宁对姐妹感激不尽。 几个月后,姐妹带着赵家宁和余州市政府签了合同,租下500亩吴塘江南岸荒地。 树苗在荒地里长了一年,这一年里赵家宁没少费工夫。 因为有年幼的女儿还要照顾,便余州县城两地跑,从来没做过农活的她也开始跟着工人学习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等。 但按照合同一年后要来收购树苗的公司却找不到了,姐妹也人间蒸发。 此时,赵家宁才明白受骗了。 不过,家里仅有的积蓄已经花的七七八八了。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市政府也来收租了。 原来,吴塘江南岸有几十平方公里的荒地,土质不行,种粮食产量都比别的地方低上一大截。 政府又觉得丢在那里可惜,便面向社会公开寻求土地开发,农业、商业皆可。 但这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