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廖化新传_40、南征行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0、南征行动 (第2/2页)

夷陵,东面就是一马平川,步战能力更强的汉军,将会有更大的胜机,汉军那时候也可以摊开兵力,不必连营四十多座。

    虽然重生了,廖化却和像一名老人,总是习惯性的陷入回忆。

    “廖将军?”

    关平的声音叫醒了廖化。

    廖化把自己的看法毫无保留的告诉关平。

    夷陵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更是刘备东征的一个关键城池,但是,进攻夷陵却并不符合廖化当下的现实情况。

    除了联络荆州反孙拥刘的势力,廖化还要保证自己和将士们在江东军的眼皮子底下活下去。

    夷陵有秭归、夷道的保护,地处后方,在战事不吃紧的情况下,后方守备很有可能松懈,如果廖化集中兵力偷袭,极大概率会得手。

    但是,得手之后呢,那时候廖化军该怎么办?

    进入夷陵,等于攻占了西荆州的最核心城池,那时候,廖化不仅会面对吕蒙军的全面反扑。

    而且,夷陵地处敌军势力的腹部,四面受敌,汉军将士们的战略回旋空间将会非常小,也就是说,容错率很低。

    出于这种考虑,廖化才会把用兵的方向放在秭归。

    在秭归一带打游击,不仅可以借助地形搞偷袭,更可以借助复杂的山势保护自己。

    前往秭归还有一个好处,这个位置地势比较偏僻,所以,廖化能争取到很多时间。

    廖化把自己的所有看法都和盘托出。

    关平倒也是一个态度虚心的人,他当即表示自己考虑不周。

    廖化反而安慰关平,他告诉关平,如果有任何建议,不要有顾忌,直接提出来。

    两个人没有掌握太多情报,所以,一切的计划都只是个初步计划,真正作战的时候,还得结合具体情报行动。

    而且,这次南下,大军跟随刘封作战,保证大军的粮食供应,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原本廖化的设想,吕蒙军很有可能会在防御设施完善的兴山进行第一拨阻击。

    出乎廖化的意料,敌人的动作很快,上庸兵将士刚刚变更行军方向,南下不久,就遇到了江东军的第一波阻击。

    廖化是后军,等到他收到情报的时候,刘封已经带兵攻破了敌军的第一拨阻击兵力,正在指挥兵力继续行军,扩大战果。

    刘封给廖化带回的口信很简单,只有八个字,“加速行军,兴山见面。”

    地形复杂的山区,并不适合大部队作战,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刘封贸然统帅主力急行军追杀,这不是一件好事。

    南下的部队由四支队伍组成的,互相之间没有统属。

    而且,行军道路复杂,根本没有办法铺开兵力,这种情况下,上庸兵根本发挥不出兵力优势。

    如果吕蒙军的主将会打仗,依靠山势阻击上庸兵,等到攻势衰弱之后,抓住战机,反攻上庸兵的薄弱位置,那么,大军很容易崩溃。

    对于这一位跋扈的少将军,廖化没有办法阻止。

    但他不明白,申耽和王甫这些人为什么不阻止。

    别说刘封只攻破了吕蒙军的一道防线,哪怕看见了兴山县也不该立即进攻,用兵作战,应该先让自己掌握更多情报,利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去求战。

    廖化只能催促队伍加速行军,距离兴山的距离越来越近。

    意外终于传到自己的耳朵里,带回消息的,依旧是那名给廖化传达过命令的传令兵,这一次,他带回的是噩耗。

    进攻江东军第二处防线的时候,上庸兵的攻势失败了,敌人抓住战机,发起反攻,上庸兵战败了。

    如果不是王甫带领将士及时加入战局,阻住了敌人的进攻,只怕上庸兵的损失更大。

    命令队伍停止行进,廖化准备重整部队。

    很快,溃兵从前线逃回,一个个人心惶惶的。

    收拢败兵的时候,廖化也了解到战斗详细过程和损失情况。

    负责阻击任务的敌军兵力不多,由于王甫的支援很及时,上庸兵的损失不大。

    但是,在逃亡过程中,将士们的武器装备却大量丢失,部队已经不堪再战。

    统帅后军迅速与前军汇合,虽然见到了申耽、李贤等将领,廖化却没有见到刘封。

    使者传达了刘封的命令,南征结束,将士们准备返回上庸。

    廖化也没有想到,上庸兵气势汹汹的攻伐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他甚至没有看见兴山的城墙,汉军在行军过程里,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安排好军务,廖化来到了王甫的身边,询问战况的同时,他想从这个知情的朋友口中,打探出江东军在兴山一带的战备情况。

    从兴山南下进攻秭归,几乎是廖化进兵的最优选择。

    王甫一开口就是个大消息,“你知道吗,刘封将军受伤昏迷了。”

    (没查到神农架在三国的名称,熊山名字参考《山海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