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章 出兵秭归 (第1/2页)
关羽给了廖化充分自由,没有安排任务。 不论是出兵的时间,还是用兵的方向,全都由让廖化自己决定。 赵累的部队随行入蜀,赵累和周仓两人,一内一外,保护关羽的安全。 关羽军的主力没有办法入蜀,只能留在上庸郡。 留守上庸的关羽军由王甫统一协调指挥。 由于刘封和关羽的矛盾,将士们会换防到房陵,至于粮草筹集工作,将会由王甫和刘封对接。 王甫的任务很重,他还得协助邓辅保卫房陵,同时,做好接应廖化的准备。 第二天,关羽带队出城,准备入蜀。 孟达、申耽等很多上庸兵的将领都来到城门送别。 送别的仪式比入城的仪式简单了很多,也冷清了不少。 刘封称病,没有到达现场。 送走关羽之后,廖化回到营区。 他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要求士兵们好好休息。 尽管廖化曾表示过,他会去荆州,要给孙权制造麻烦。 但是,廖化却并没有立即行动。 他准备训练士兵,搜集粮食,等到将士们充分做好战斗准备后,再开始南下。 拖延出兵时间,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让吕蒙军撤到更远的地方,给自己更充分的战略回旋余地。 只不过,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廖化还没做好动手准备,上庸城这位年轻的副军中郎将却有了想法。 关羽上午离开,中午,刘封的‘病’就好了。 上庸城中传出了刘封亲自统兵进攻秭归的消息。 传闻很快被证实,不仅仅是上庸兵,关羽军也要参与战斗。 廖化当然也收到了刘封的征召命令。 他不得不取消将士们的休假,命令苏由组织将士做好战斗准备。 根据传令兵的要求,廖化立即前往城主府,听取刘封的最新指示。 廖化并不是唯一接到命令的关羽军将领。 由于关羽刚刚离开,很多部队还滞留在上庸,没来到及动身房陵。 这些军队都得到了刘封的征召,统兵将领也被集合到城主府。 关羽军的将领们是最后得知消息的,到场的时候,城主府里站满了房陵兵的将领。 刘封和孟达似乎对是否出兵的事情产生了争议。 刘封的语气不容置疑,“子度,你不用担心,救援关羽的时候,我和吕蒙交过手,他的军队已经是一支疲兵了,咱们上庸兵却养精蓄锐了很长时间,这一次出击,我很有取胜的把握。” “再说,我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多年,对于战场厮杀,有充足经验,如果形势不好,我会立即撤军,你可以放心。” 孟达明显没有被说服,“少将军,咱们的主要任务是守住上庸,既然已经成功接应关将军撤回了上庸,那么,咱们没必要把精力放在荆州上。” “荆州已经丢失了,上庸面临着孙曹两军的进攻压力,这时候,咱们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我军刚刚夺取上庸郡,现在郡中的形势不稳,不如,加固城防,积攒物资,等到主公东征的时候,咱们再出兵配合,那样岂不是更好?” 刘封摆了摆手,“你不明白我的真实想法,我之所以决定主动带兵出击,也是存了以攻代守的想法。” “吕蒙回到江陵,徐晃驻防襄阳,一旦两路出兵,咱们的防守压力太大了,这种时候,咱们只要重创一支敌人,那么,接下来只需要面临一个方向的压力。” 刘封明显是在诡辩,孙曹两军现在已经是进攻乏力了,上庸地形复杂,敌人根本无暇西进。 刘封集结重兵进攻吕蒙,一旦失败了,上庸的防守兵力必然会受到损失。 即使成功了,刘封也很有可能遭到吕蒙军的报复。 廖化觉得,这位少将军力主作战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为了立功,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孟达是个精明的人,明白刘封态度之后,他看向申耽,眼神里带着求助神色,“义举,你也说两句。” 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了申耽。 申耽似乎有些紧张,张了张口,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 申氏兄弟新降,申耽又是上庸地区的豪强,他的立场很尴尬。 一号人物和二号人物发生争执,站哪边都容易得罪另一个人。 刘封有些不耐烦,“申将军,说说你的看法吧” 申耽语气缓慢的说道:“孟将军说的有道理,现在出兵进行一场大战,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即使咱们不需要担心曹军的偷袭,但是,这一次南下作战也很难取得太大战果。” “关将军麾下有数万大军,可是,被吕蒙偷袭荆州,全军覆没了,不仅丢失了整个荆州,残兵败将只剩下几千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