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地图(本书的眼睛) (第3/4页)
食”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最初定都在安巴尔。这个王朝的第二位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认为安巴尔不适合作京都。于是亲自勘察,选中了位于底格里斯河右岸一个叫巴格达的小镇,决定在这里建立新都。 创建智慧馆 巴格达 830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馆”,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促进了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发展。9-11世纪,巴格达***学术方兴未艾,苏菲派、穆尔太齐赖派、艾什尔里派及阿拉伯语言学派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各派别学者在宫廷的赞助和庇护下著书立说,在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凯拉姆学及文学艺术方面均作出了重大成就。据载,巴格达曾建有30多所各类宗教学校,其中11世纪塞尔柱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尼采米亚大学和13世纪哈里发建立的穆斯坦绥里耶大学最为著名,曾培养出大批著名学者和官吏。同开罗、科尔多瓦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化名城。 巴格达遭受洗劫 巴格达的清真寺 1258年和1401年,巴格达曾遭蒙古旭烈兀和帖木儿军的两次洗劫,大量建筑古迹文物遭到摧毁,巴格达收藏的经典全部被投入河中,据说墨水将河水染黑。后来巴格达置于伊儿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统治下。1534年和1558年分别被土耳其人和波斯人占领,并在1638年后长期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917年被英国殖民军占领。 】 八、乌鸡国界---宝林寺(644年夏)--乌鸡国都(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 大马士革:意为“手工作坊”。印度阿育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叙利亚孕育了基督教,又兴盛了***教和佛教。在阿育王的石刻铭文中说,他与希腊化世界的许多统治者交往并互换使节,其中有叙利亚的安条克二世,埃及的托勒密三世,马其顿的安提柯·贡那特,锡来尼的马伽司和伊比路斯的亚历山大,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身披黄袈裟的传教信使曾在亚历山大城和塞琉古王朝古都安条克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叙利亚:SyrianArabRepublic,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国名释义阿拉伯语意为“高地”。或称为“沙姆”,意为“左边”。古称“玫瑰的土地”。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AbbasidDynasty)为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古代中国史籍中称之为黑衣大食。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后于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灭。阿拔斯王室是***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 “大食”:是波斯语中Tazi或者Taziks的音译,Tazi/Taziks受到了波斯语中“塔吉克(Tadjik)”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这个词又来自于古叙利亚语中的“塔邑(Tayyi)”,Tadjik和Tayyi的共同点是二者均为阿拉伯地区的部落名称。 “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对应的并不是同一时代的阿拉伯人。按照时间顺序,三种颜色的衣服分别对应着阿拉伯地区的三个强大的王朝——倭玛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和法蒂玛王朝。这三个王朝所崇尚的颜色不同。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1]7世纪中叶起,唐代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等。倭马亚王朝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因为旗帜尚白,所以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2]阿拔斯王朝因为旗帜尚黑,被称为“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称为绿衣大食。[3]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 】 实际历史中,玄奘是偷渡出国西游的,有时不走寻常路。由于唐初边境不稳,唐太宗李世民禁止处境。) 1、焉支山,又称燕支山: 中国甘肃名山,又称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大黄山、青松山、瑞兽山,现代地理常标注为大黄山。祁连山脉支脉,甘凉交界处,甘肃永昌县,古今军事要地、甘凉咽喉。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与匈奴战,斩首八千余级。匈奴“失我焉支山(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藩息”。公元628年左右,唐朝占领了焉支山一带,隔开了突厥国和西突厥国。 2、观音山: 3、哈密市巴里坤地藏寺仙姑庙景区 巴里坤地藏寺仙姑庙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由地藏寺、仙姑庙等景点组成。 巴里坤曾有清代享有“庙宇冠全疆”之称。据《镇西乡土志》载,自“道光年间,营有四营之庙,三乡有三乡之庙,庙宇之多巍然诚郡之壮观也。” 楹联:“姑息堂前受姑息姑息姑息,奈何桥上叫奈何奈何奈何”(西厢房)“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在汉城、满城七里半的范围内就建有57座庙宇群,当时按城内人口计算50人为一座庙的奇观,再加上三乡庙宇就有近百座庙宇在巴里坤草原上掘起。寺庙内容之广是中国罕见的。 有佛教、道教、喇嘛教、***教、基督教、耶酥教,另有德、贤、仙等。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都毁于一旦,现仅存有地藏寺、仙姑庙,同时也是新疆境内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庙宇群落。 西游记“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 4、乌斯藏 在西藏历史上,曾有“藏”、“蕃”、“吐蕃”、“藏茹”、“卫藏”、“乌斯藏”、“乌思藏”、“西藏”等各种不同的称谓。 藏”和“蕃”两个词出现时间非常早,保存于敦煌藏经洞中的藏文版历史文书,有这样的记载:“南日伦赞赞普(松赞干布之父)以苏孜(即琼保·邦色)忠顺可靠,用乃将藏蕃二万户悉赏赐予之”。 同为敦煌文献的《赞普传记》,将“藏蕃”解释为“既是地理概念,又是行政区域概念”。 即“藏”,泛指日喀则以西、以北广阔地区,“蕃”,为农业人口的自称(与牧业人口自称的“卓”相对”),泛指雅砻、拉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二、从“藏茹”到“乌斯藏” 松赞干布在统一西藏高原后,对辖区进行了行政划分,将居于各地的零散部落,以地域为单元分为“四茹”加以管理。 据藏文《五部遗教》记载,吐蕃全境共划分为四个茹:藏茹(茹拉)、约茹、卫茹、叶茹。(“茹”藏语“翼”或“部”的意思。) 这次西藏历史上重大行政变革后,“藏、卫、约、叶”为吐蕃境内四大行政地区的名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