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金甲倭 2 (第2/3页)
那么,那个叫雪瓷的女人呢,她是否也只是小西行长的第三个鱼饵呢?想到雪瓷,李如松首先想到的是她脸上飞过那一抹绯红,如晚霞般娇艳,此时在李如松心里忽然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是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又夹杂了如涟漪般淡淡的想念和感伤,很痒。 那个女人现在在哪?她应该不会就此离开朝鲜返回大明吧,十有八九已经到了王京,李如松一想到此刻雪瓷可能正在王京城内和小西行长等倭将一起谋划着如何取自己性命的时候,刚刚那种美好的心绪在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足以让心达到痉挛的痛感,让李如松没有办法再继续想下去…… 李如松快速地调整了思绪,暗想要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就看在捷报之后的几个时辰内是否有祖承训、查大受部求救的军报,如果有,那就可以断定,此时此刻这个巨大的陷阱已经成型了! 果不其然,掌灯时分,李如松就接到了祖承训派来的求救军报! 好吧,小西行长,既然你的陷阱已经布好,就算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闯一闯! 因为李如松非常清楚,明军的辎重给养已经所剩无几,如果再拖下去就只能撤兵,那将前功尽弃。与其这样,不如将计就计,把自己这条大鱼当做鱼饵,把盘踞在王京城内的数万倭军主力钓出来,至于到时双方究竟谁为刀俎谁为鱼rou,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想到这,李如松蓦然睁开双眼,狠狠地咬着牙道:“既然小西行长请我入瓮,老子就砸碎你的瓮!” 午夜时分,李如松紧急集合了所有的将领召开了绝密军事会议,并在会议上做了如下安排: 一、从辽东铁骑中挑选两千名精锐,每人配备三眼火铳、短铳及连发弓弩各一把,由自己和杨元带队于明日卯时后向马山馆方向进军,火速援驰祖承训、查大受部,刘綎、张世爵、李如樟、李如梅、舒窖生及朱三爷率“戍天七卫”全部随军出发。 二、麻贵、李如柏即刻整肃人马,各率一万人马于明日辰时出发,务必在天黑前分别赶到碧蹄馆的左右两翼,届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务须冲破倭军的防守向纵深发起猛烈攻击,违令者斩。 三、骆尚志率剩余军队死守开城。 军令下达以后,包括杨元、麻贵、李如柏在内的所有将领都一头雾水,这是要打什么杖,两千人去增援三千人,两万人随后包抄,且是在距王京尚有四十里的地方? 不过好在这几位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看不透、想不通,严格执行军令就是了。 散会之后李如梅偷偷地对李如樟说道:“大哥这是要打什么杖,竟连‘戍天七卫’都全部出战,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李如樟白了李如梅一眼:“大哥用兵你能看得懂?别老琢磨没用的,明早记得多带上几坛泸州大曲是正事,这么冷的天,白天还好说,万一要夜行军,也好让弟兄们喝两口暖暖身子。” 李如梅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天一早,李如松、杨元及众将整肃完毕,率领两千精锐朝马山馆进发。 一路上没遇到任何敌情,因此行军速度很快,一个多时辰以后便抵达了马山馆。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如松再次做出了兵分两路的决定,自己带领众将及一千士兵继续挺进,杨元率领一千士兵随后跟进。 杨元不明所以,却毫无异议,领命分出一千士兵原地驻守。 李如松等则率兵继续向前方疾驰,很快,他们便来到了那个对于李如松而言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碧蹄馆,而在这一天后,“碧蹄馆”这三个字将永载史册。 李如松等刚到了碧蹄馆,便看见地上满是尸体和血迹,很显然,这就是祖承训捷报中提到遭遇倭军的地方,而不远处山梁后不断传来的震耳欲聋的厮杀声和呐喊声告诉每一个人,这场惨烈的厮杀还没有结束! 然而只有李如松知道,现在自己和身后这上千号弟兄已经站在了那个巨大的渔瓮瓮口处,再向前冲,便是一头扎进了那个如同张开的血盆大口中! 李如松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将士们,面色凝重地朗声说道:“弟兄们,我不想瞒你们,从此处再往前,翻过那道山梁,我们就进了倭寇早已布置好的一个陷阱,冲进去就等于九死一生。你们中谁不想死,可以留在原地等待杨总兵和其他各路援军到来。” 李如松话音刚落,就听一千辽东铁骑中嘘声四起。 李如樟皱眉道:“大哥,这两千人可是你亲自挑选的,难不成你是按照选娘们的标准挑出来的?” 众人一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发泄着不满:“就是,还真当我们是娘儿们了?” “提督,你可别挡着我们砍倭寇的首级回去发财!” 李如梅转头对窖生说道:“小四川,你们之前老说的那个什么无衣无衣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的学问好,给大伙说说。” 窖生笑着点头道:“好,那我和各位并老爷说一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意思就是说:谁说我们穷的连战衣都没有,我们一起同披战袍、同仇敌忾!” 窖生刚说完,就听有人不满地骂道:“小四川儿,你小子他娘的说谁穷的不穿衣服?我们难道都光着腚不成??!” 另一人接口道:“就是!小四川儿!给大爷们看清楚了,大爷们可是堂堂的辽东铁骑,大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