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小君子_世家 寒门 门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世家 寒门 门阀 (第2/2页)

很好的效果,从他执政七年的时间,搞定了无数问题来看,除了武功之外,他都是很靠谱的。

    但是他和曹叡不到二十年先后死亡。

    这给了司马懿机会,在高平陵之后,司马家为了得到天下世家的支持,彻底的将九品变成了家品的审核。

    从而得到了天下世家的认可,毕竟天下终将一统,他们也需要早日给自己定个位置。

    等到了衣冠南渡之后,这事儿干的就更加的cao蛋了。

    慢慢的他们就有了门阀的雏形,也就是不要脸了。

    他们不再遵守自己的规矩了。

    但是,这仍然不是主因。

    门阀是如何形成的,并非是衣冠南渡,而是留在了北方大地,在南北朝时期,从抗击胡人变成了顺从朝廷的那些坞堡。

    也就是被马超灭掉的那玩意。

    他们聚众为城,自成势力,汉末就已经出现了,田畴就是挺出名的一个坞堡之主。

    他们有人口,有兵马,有自保之力,甚至有自己的法律和规矩。

    有自己的首领。

    在南北朝时期,他们坚定的扎在了北方大地上,势力越发的壮大,也慢慢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些坞堡之主也就成为了门阀的雏形。

    当然,乞活军其实也是他们的衍生品,不过比他们稍微好点

    门阀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要脸,就是他们不守规矩。

    我用一句话形容过他们的德行。

    世家好歹还是要脸的,门阀是脸都不要了。

    说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汉末荀家的族人想要向出仕成为朝廷一等一的人物,他需要经历几个步骤才行。

    第一,他需要学有所成。

    第二,他需要经受住其他人对他的诘难。

    第三,有了这两点家族或者其他人对他进行宣扬,也可以夸张的吹捧,但是他得有点本事经得起吹捧才行。

    因为这年头不少人都和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某些龙套一样,就等着找这种人的事儿上位。

    大家也都是默许的。

    第四,朝廷或者州府征辟,放到地方或者属官的位置,干几年。

    这个过程之中,他就算是用家族的钱粮补贴,他也得干出个人样在接下来的考核之中让朝廷看出来他干得不错,百姓日子不错。

    第五,再次吹嘘功绩,说他可说也可用,成为真正的名士名臣。

    而门阀就简单多了。

    比如现在某些公众号和某些小说吹出来的,白手起家隋文帝,他就是标准的门阀出身。

    年十四,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十五,以太祖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十六,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太祖见而叹曰:“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

    简单点,十四岁被征辟当功曹,十五岁当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加上仪同三司。

    十六岁再加一个骠骑大将军,开府

    说实话,就这个玩意霍去病看见了他都哆嗦啊。

    福泽后代这个事儿早就有了,毕竟老子拼死拼活,他不为了孩子也说不过去。

    但是世家也好,朝臣也好,在门阀这玩意出现之前,大家的底线是。

    你给个侯,列侯也是侯。

    实在不行,你给个闲散陪在皇帝身边的什么侍中啊,秘书郎啊这一类的。

    但是到了门阀士气,大家已经变味了。

    这个时候,德行就已经不在了,说白了没有的德行管着你了。

    利益至上,在隋朝就已经奉行了。

    而这个根源有很多,汉末的小冰河,不自私就活不了,曹孟德的招贤令再次给了德政一个致命打击,最后九品中正制被玩歪了。

    然后五胡乱华直接让德行成为了笑话。

    最终,世家,寒门,门阀已经分不出什么东西了。

    或者说后代们已经懒得分了。

    作者在这本书的其中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希望在那个德行尚且还存在,儒道还没有完全走歪的时候,能够让德行继续存在于世。

    因为德行并不是麻烦和规矩,也不是繁琐和迂腐。

    反倒是让我们这种真正的百姓,或者说下位者能够更好活下的一个出路吧。

    行了,这个解释就到这里,有问题群里聊。

    另外明天还有番外一篇。

    周六开始加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