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章:雨夜烧土匪 (第2/2页)
是天漏了一样。 前方的京城在雨水中隐没,陈松的马车走过城门,进入了城中。 松了一口气,终于到家了。 …… 陈松站在御书房中,诉说着在曲阜发生的一切。 不过,途中遇到的那些事情被陈松隐没了。 “常青啊,你回来的时候,是不是有人追杀?”朱元璋脸色开始阴沉,眼底深处有暴虐流动。 陈松没有惊诧朱元璋为何会知道,那些跟着陈松一起去的侍卫可不是哑巴。 “是有人追杀,人常言山东响马多。大概是一伙谋财害命的响马罢了!”陈松没有把这事往孔府上面扯。 “谋财害命?呵呵,俺却不信这个。山东响马如此厉害,竟然敢在城外十里动手?行了,你不必言说,此事俺会查明!”朱元璋断然道。 朱元璋就不用细想,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恐怕和官绅一体纳粮有关,至于到底是谁,还不敢确定。 “你先下去吧!”朱元璋冲着陈松摆摆手。 陈松走后,朱元璋躺在椅子上,双眼微闭,脑海中想着这些事情。 “到底是谁呢?谁的胆子这么大?竟然敢做出这样的事情?” …… 夜晚如期而至,陈松站在卧室的窗户前,看着外面的雨,一脸愁思,“京城的雨下了有多久了?” 朱静安坐在床边哄着陈炯昌睡觉,头也没抬,“下了也有快一个月了,今年雨比往年多,也不知为何。” “三灾六祸,人间躲不过。唉,恐怕又要有地方遭灾了!”陈松叹了一口气。 “夫君何出此言呢?”朱静安抬起头来,看向陈松。 此事非常正常,后世,每至夏日,就是防汛的重要时期。 几乎每隔几年,就有地方发大水,后世的那个条件,尚且抵挡不住天灾人祸,更别说现在了。 陈松坐在了床上,道:“只希望我的感觉是错的吧,不然,又有更多的人遭灾了。” 灭灯以后,陈松躺在床上,耳边除了朱静安和陈炯昌的呼吸声外,就只有外面的雨声了。 陈松心里想着事情。 陈松不希望大雨不断,因为大雨不断的话,官绅一体纳粮这事就很难推行开来。 某地受了灾害,遭罪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百姓。 山东那边的事情不知道如何了,陈松还得想办法对付孔府。 吃的这个闷亏可不能就这么算了,孔府既然是个吉祥物,那就老老实实的当个吉祥物,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一夜而过,陈松踩着大雨走进了金銮殿。 金銮殿里湿漉漉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水汽。 这无法避免,江南水乡之地,一到雨季就是如此。 大殿中的香炉冒出袅袅青烟,坐在皇位上的朱元璋皱着眉头。 “入夏以来,河南大雨不断,良田尽数被冲垮。开封府外的黄河,水位日益升高,再这样下去,恐有决堤的危险。 杜充这个驴养的牲口,当年若不是他扒开黄河大堤,今日何至于此? 淮北商丘一带,已有黄河支流出现决堤的情况。开封一带水位不断上涨,若是控制不住,大堤崩溃,中原尽数被水淹。 若在淮北一带决堤,应天府皆时将成为一片泽国。 驴养的杜充,当千刀万剐!” 朱元璋牙齿咬的嘎吱作响,右手不停的拍着大腿。 难怪朱元璋愤怒,明朝时期的黄河可不是后世黄河那个样子。 后世黄河从渤海入海,可如今的黄河,却在淮阴东北方向入海,史称夺泗入淮。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南宋守将杜充在河南滑县为了阻碍南下的金兵,扒开大堤,致使黄河水倒灌淮河,夺淮入海。 南宋灭亡之后,元入住中原。 被杜充扒过大堤的黄河,抛弃了原有河道,在淮河流域肆虐,每至夏季,便会泛滥。 元朝征发十几万民夫修黄河,最后,“莫道石人一只眼,搅动海河天下反”,最终掀起了汹涌的反抗浪潮。 进入大明之后,黄河更是数次泛滥,直至万历年间,黄河才被治水名臣潘季驯遏制住。 此人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刷浑”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发明“束水冲沙法”。 他的种种方法,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就算是后世,很多时候的水利工程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可万历年间的黄河,要比洪武年间好上太多。 朱元璋看向站在大殿当中的这些大臣,脸上满是愁绪。 发生这样的事是朱元璋极其不愿看到的,一个处理不好,那么刚刚恢复生机的天下,又会陷入混乱之中。 “你们谁能够拿出一个解决的方法出来?派谁去开封一带治理黄河?工部,可有办法?可有策略?可有方略?”朱元璋看向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站了出来,可是他哆哆嗦嗦,支支吾吾,“陛下,臣以为朝廷应该派出有能力的大臣前往河南治理开封黄河!” 朱元璋太阳xue上的青筋不停的突突着,此人说的这些话都是些废话。 朱元璋一拍面前的桌子,喝道:“你说的这些话岂不都是废话,俺问你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工部尚书闭上了嘴,没有再说话。 前元因为黄河都已经灭亡了,治理了那么多年都没治理出什么成效来,自己一个小小的工部尚书又能如何呢? 工部尚书站在那里,脑袋低下不再言语,朱元璋脸上的愤怒越来越浓重。 在即将爆发之时,蓝玉的眼珠子咕噜一转,站了出来。 “陛下!” 站在大殿中央,蓝玉朝着朱元璋拱手行礼。 “臣以为,工部尚书所言不假,朝廷应该派遣能臣治理黄河。 至于能臣,臣以为,富平侯陈松乃是绝一无二的人选。 众所周知,富平侯所创办的新学就是以实用为主。想必富平侯对于水利这一方面肯定有所研究。 而且,臣也听说在富平侯的新学当中也有关于水利这一方面的课程。 既然如此的话,相信富平侯肯定有办法治理开封的水患,既然如此,倒不如派遣富平侯前往开封。 臣以为,应该派遣富平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