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五章 如梦泡影 (第2/3页)
容性最强,也只有儒家的能够掌握三教的修行。 但是看张缘一这个样子,虽说是身着一件青衫,举止之间却没有刻意强调儒家的地位,反倒是三者并行其上,区别极少。 一想到这里,赵何突然意识到了张缘一的不同之处,除去三教合一,还有一种修行之法是,三教并行!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的区别是“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是儒、释、道三家分别实行。 三教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三大教派,佛教、道教和儒教。佛教发源于北燕,昌盛于大唐,扬名于四海。 如果说佛、道、儒三教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简单来说,佛教注重因果,强调的是因果关系。 前世之因,造成了的今世之果。今世之因,必然会造就来世之果。所以说:“菩萨畏因,俗人怕果”。 所以佛说:“众生皆有佛相,皆可成佛”。佛教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都可以离苦得乐,以证佛法。 道教注重自身修炼,强调天、地、人合一,遵循自然天地之道,结合人道。在山中寻找自然幽静的场所,以清净无为为念,通过打坐、诵经,以导气、内观、辟谷、内外丹等多种方式,以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道教避世修行为主。但逢乱世,道教则心怀天下,以下山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儒教注重修身,以读圣贤之书明理,以做圣贤为人生目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积极参与社会各种事物,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修身立命。追求功名富贵,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则和行事规范,强调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儒教主要为入世修行。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佛教重在自觉,道家重在自悟,儒教重在自省。 在枯叶寺的寺院里面有一通碑,叫《“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非常珍贵,碑上除了文字之外,还刻有一幅图,从正面看是一位出家僧人,再仔细看一看,实际是三个人,右面是儒家孔子像,左面是道家老子像,两位老人侧身对坐谈佛论道的形态合成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形象,三人共有一张嘴,三人共捧“九流水源图”,正所谓是:“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象征着佛、道、儒在七星大陆上的融合。 这也充分说明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和儒教,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利益大众、如何追求人间正道的文化。 正因为佛道儒之间的关系有深有浅,联系之中,有相通之处,却又有极大的不同,三教合一还尤有重此轻彼之处,但是三教并行,难度之大寻常修士想都不敢想。 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修行论理认知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rou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rou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 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 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