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三十章 性与命 (第3/3页)
》、《天仙正理直论》、《金仙证论》等书都有关于“性命双修”的论说。 《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 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陈撄宁大师说:“性便是吾人之灵觉,命便是吾人之活力。” 可谓既深入,又生动。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力生命和外在生命的两层交融,人们通常所说要身心安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归纳了人生的两大要素。 道教吸收了儒佛两家的心性学说,又发扬了自家传统的摄生学说,遂构成性命双修的修炼理论。 由此,咱们能够将性命双修分为性功与命功两种,性功是道教与儒、佛相通的当地,而命功则是道教独有的传统,不讲命功,不是道教。 仙道贵生、乐生、重生、寻求长生,所以它是生本主义,这正是道家仙学最具特征的当地。 他以为性命相依,命为重。他用灯作比方,灯油是命,灯光是性;有灯无油,灯必不能发光;徒有灯油而不能发光,则不能闪现油灯照明之用;修道之意在教人积足油量,并教以点灯之法,则人生必充溢光芒。 道家之所说,“性”与“命”的一致,已然命是指人的生命,性是指人的精力认识,那么很显然,对人的生计来说,两个方面都是不行短少的,而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命与性的一致。 一方面,人有必要以生命的存在为根底,一旦没有了生命,人就变成一具死尸,人也就随之逝世;另一方面,人也不能脱离精力认识,没有精力认识,人就变成一种朴实的生命存在,其生计最多像动物相同,当然也谈不上作为人的存在。 而且人的生命和精力认识之间还存在着亲近的联络,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效果,是一个对立的一致体。 在道教看来,作为人,不只要有形气所体现的生命,而且要有精力认识所体现的性,他是生命与精力认识即命与性的一致体,这就像人不只要有形、气、神,而且是形、气、神的一致体相同。 道教关於性命双修的理论,就其通常准则而言,既能够用於道教信众,亦可用於尘俗人群,既能够用於古往社会,又能够用於当代社会。 从必定含义上说,非教徒更应该注重性命双修,因为适当数量的人,性与命两个方面都呈现严峻的病态,如不加以处理,将危及人类的身心安康。 心性生命即精力生命方面的病态主要是缺少崇奉和抱负,趋向名利有用和短期行动,生计日益浅陋化和狭窄化。 形体生命即生理生命方面的病态主要是环境恶化、不良嗜好以及过度享用形成生理危害、生命力软弱和恶性疾病中。要处理这些问题当然要靠环境改进,一起也要靠人的片面修炼,而且去改造环境。若多数人懂得而且去尽力理论性命双修,人生与社会的安康化进程会大大加速。 性命双修的现实,心思安康与生理安康一起偏重。不但要寻求健壮体魄,也要寻求健全的心思素质,使精力生命和生理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生动的开展,这才干有真实的夸姣人生。《 性命圭旨》的说法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以生理改变心思,以心思改变生理。体弱多病者先从命功下手,炼精化气,去病健身,然后心神安靖,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进步精力境地。心思软弱或行动不良者,则先从性功下手,炼己筑基,扫除私心杂念,调整平衡,进步寻求层次,开辟胸怀情怀,然后合作服药和炼气,功能得到杰出的效验。性功与命功能够在不一起候有不一样偏重,但要相互股动,一起出息。 性命双修要按部就班,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内丹家有“初关、中关、上关”之说,有“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之说,有“先摄心修性,次炼化精气修命,最终破坏虚空”之说,要不出初级、中级、高档三大期间,次弟而上,不行躐等。无论心灵的净化、境地的晋升,仍是气血的调适、体质的强化,都不是一蹴即至的事,要勤学苦练,长时间坚持,不断体悟和检讨,才干渐至佳境。当然渐中有顿,这是天然得来,不行强求。 性命双修修习的办法也是各有不同,,因为人的存在既离不开性也离不开命,是性与命的一致体,所以摄生修道惟有性命双修方能建功。 不然,只修性则命不能保,只修命则性无以存,都不能到达性命常存、得道成仙的意图。所以摄生修道有必要遵从性命双修的准则。 道德修养活动,建立远大思维,养成利他习气,和谐人际关系,增强仁爱之心。 形体训练活动,包含看病、气轼、运动、养分及杰出的生计方式、作息制度等,不用求难贪高,只求简便易行,合适本人。 社会理论活动,内丹家着重“表里双修”、“功行分身”,不只要修性功、命功,还要利物济生、苦己利人、参加社会、堆集积德行善,使性命双修在社会生计中见到实效。以上几项活动现实仍是联系在一起,互相交叉进行的,不行机械切割。 但是所谓的性命之说,张缘一也不过是听闻书上而来,现实之中或许有,但他却知道如今没有见过有人施展,此刻的他,心中已然是被震撼不已了。 面前这个雪白道袍,仙风道骨之人,能够说出这番言论,显然是有所大成,造诣非凡了。 张缘一再次想起那本道经,道经之上走着另外的门路,大多数是一些玄妙的术法门路,与性命之说相悖,赵何不选择修行道经,原因也就是如此了。 赵何微微一笑,“前半生修六道轮回,天道释然,后半生修道修性命,这一生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