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相关史料:骆越国 (第6/7页)
,这名骆越的“骆垌”带在身边,除了经常用于磨砺自己的兵器外,可能还有借助磨刀石的神力除邪开光,保佑出师常捷的功能。 在古唱经《唱古世间》中,骆越国的民众是既当兵又种田的,他们个个背着能发双箭的弓弩,不管生在阳间和死在阴间都是“公郎”的兵马,也即“郎兵”。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标志,骆越人的将帅这样精诚崇武,“郎兵”武器这样精良,表明骆越军队当时的正规化程度很高,大明山驻扎有这样的精兵强将,也表明这里是王国的中枢和要塞。 七、骆越古都的“城堡”和“城墙” 大明山西南麓既然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按照历史上各古国的通例,骆越古国也应有自己的王城和城墙。骆越古都的“城堡”在哪里呢? 在环大明山地区确实流传着许多关于古城堡的传说,较为神秘的有以下四个: 峨寨城。位于陆斡镇覃内村岜马山上。《武鸣县志》记载:“山上有十二峰十二陇,中间平坦,四周险固,难于攀援,只有一路可上,村人避寇,以石围城于上,名为峨寨。”岜马山上有商周时代的岩洞葬群墓,曾出土了古代权力标志的玉戈,这更增添了这一古城的神秘。岜马山下民国前建有一座名叫“马山庙”的庙宇,祀“娅浦”(龙母神)。神庙早已圮废,只遗留了一个清代光绪年间铸造的残铁钟。 罗波古城。位于罗波镇罗波河与罗波潭所围成的半岛上。民间多传说是阴兵所造,也有说是明代思恩府土官岑瑛所造的,但这一说法已受到《武鸣县志》编撰者的质疑,说是“武邑时属南宁,为内地,瑛虽雄,奉调维谨,断不敢游奕内地筑城屯聚”。城在半岛咽喉处修筑,利用罗波河与罗波潭的水道卫护,在选址上颇具匠心。城西面的罗波潭边有一座古庙,这便是远近闻名的罗波庙。传说这座城有点怪异,凡是在城边纵马飞跑而过者往往堕马而亡,只有恭谨地进城向罗波庙烧香的人才能幸免于难。 板陆古堡。位于武鸣县马头镇全曾村板陆屯附近的一座土坡上,传说古时候这里建有一座古堡,现在坡上还残留当年城堡的基石,村民们曾经在这个古堡的遗址上挖出铁大刀、枕形陶棺等器物。板陆古堡附近就是环大明山地区最大的庙宇大明山庙遗址。 龙头古堡。位于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旁边,全部城墙由巨石砌成,现已隐没在森林之中。不少干部和群众反映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森林火灾烧光了的山峰上发现了这座神秘的古堡。传说在这座古堡附近的崖洞中有不少岩洞葬墓,曾有人在这些葬墓中挖出金碗、金筷条、青铜牛头等器物。这些传说吸引了不少人从各地前来寻宝,如今每年冬春时节,仍不时有人进山掘洞,期冀能有所发现。 奇异的是这四座神秘的古城堡都在正对龙头峰的一条直线上,更使人增添了不少联想。大明山骆越文化考察组的同志曾对这四座古城堡中的板陆古堡遗址和罗波古城遗址进行过详细的勘察,发现这两个遗址残留的石构件都带有明显的明清时代风格,估计这两座城堡都是明清时修筑或是明清时重修,重修时原址是否与更古老的遗址重迭,要待更进一步的挖掘考证才能确定。 笔者认为,寻找骆越古都其实不必拘泥于找出骆越时代的古城堡和古城墙,壮族先民远古时的建筑多为干栏木构件,很少有砖瓦结构的建筑,即使有泥石修筑的古城墙,经过三四千年亚热带烈日暴雨的侵蚀,早已风化难寻。而且远古时代的方国都城不一定都有城墙护沟,如中原夏朝的都城二里头就没有发现城墙遗址。汲汲以求骆越古都的城堡和城墙必定陷入臆想的泥淖。 其实我们只要从目前已掌握的考古材料分析,骆越古都的轮廓便会清晰地凸现。骆越的中心腹地在武鸣县东江、西江和大明山围成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带的中心是古陆斡(即古骆越城),卫护这一中心的屏障南端在东江和西江汇合处,壮语叫“娅垌”,这里清代前曾建有一个大的娅蒲庙(龙母庙),从“娅垌”到陆斡只有一条古道与一条东江水道(壮语叫达娅)相通,而扼这两条通道咽喉的陆斡镇覃内村岜马山有古峨寨城把守。岜马山发现的商周时代古二次岩洞葬墓群及出土的权力标志的玉戈充分说明这里是骆越国的一个要塞。从东江溯源而上到罗波潭有罗波古城作为骆越城的东面屏障。向骆越城的东北面有马头古城(壮语名叫“古鲁”)扼守,“古鲁”城附近有著名的元龙坡、安等秧、那堤等骆越古遗址,说明这里是骆越的一个重镇。那堤的敢猪岩于2006年8月19日又发现了一处商代的岩洞葬群墓,出土了1000多件精美的玉器,这更进一步证明“古鲁”城在商代就已成为手工业发达的城镇。而从“古鲁”城往东到宾阳县的思陇,骆越古都最东端的屏障则是名闻天下的雄关——昆仑关。骆越古都西面和西北面的屏障有大揽的岜城和两江。岜城是一座砌石为墙的古城,《武鸣县志》载:“岜城山,又名和尚山,形如覆釜,上有砌石为城,相传为岑瑛所作。”两江是西北面的重镇,这里是骆越兵器的铸造地,武鸣县的铜鼓多在这一带出土,骆越古都的军事文化遗存也以这一带最多。骆越的军事屏障即使在称为天险的大明山上也没有疏漏,在大明山顶上有排成一字型的六个神秘的天坪,每一个天坪都像一个大的练兵场,四天坪上还发现过古营寨的遗址,人们都传说这六个天坪是古代的兵营,望兵山是检阅这些营寨的瞭望台;在马头镇穿越大明山到上林的骆越古道隘口,有闻名的镆铘兵寨守卫。可以说,骆越古都实际是以东江、西江和大明山为城,是一个戒备森严、固若金汤的大都会。 八、充满神奇色彩的“龙母金洞” 在武鸣县两江镇大明山和小明山之间的谷地上排列着石灰岩构成的横山、独山、马鞍山等山峰。这几座山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址,并且发现了众多的青铜宝剑,以至人们把流经这个谷地的一条河流起名叫剑江(壮语名为“达央”,达是河的意思,央是剑的意思)。在剑江旁边的是赵江(壮语叫“达赵”,即骆越王江),赵江流出大明山的峡谷口处有一座“鸟大王庙”,壮语中“鸟”的汉译音写作“骆”或“陆”、“雒”、“六”,因此“鸟大王庙”又可称为“骆王庙”。这座“骆王庙”历史上香火不断,极受壮族群众的崇敬。 既然这里有“骆越王江”,这就不能不使人联想起附近是否有骆越王的陵墓?我们考察组在这一带开展骆越文化的田野调查时,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不少壮族老人,老人们都不约而同向我们讲述了“敢娅浦”(龙母洞)的故事。 两江镇聚群村六昌屯86岁的壮族老大妈孙光明告诉我们,龙母在这个洞中用金灶、金锅、金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