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2章 德理不饶人 (第3/4页)
诸位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很快又有人提出异议:“确定是魏君一人吗?据我所知,魏君和不少高官重臣都有交情,上官丞相和姬帅他们会不会出面保魏君?” “放心,这是我们儒家内部的事情,而且陛下也是站在我们这边的。论道那天,我们和魏君一起论道,而文武重臣会被陛下叫到皇宫里观看我们论道,以免插手我们的理念之争。” 老李探花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我已经说服了周祭酒对此事袖手旁观,当然,为了以防万一,毕竟魏君也算周祭酒的学生,我去向陛下请了圣剑。陛下已经答应我,把圣剑赐下。有圣剑之助,任魏君再才华横溢,他也翻不了天。就算周祭酒想站在魏君那边,她也过不了圣剑这一关。” “如此,的确万无一失。” “辛苦李兄了。” “我不辛苦,陛下才是真的辛苦。” 在场的大儒们沉默片刻,纷纷朝清心殿的方向拱手道:“陛下辛苦。” 清心殿内。 乾帝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陆谦,你怎么看?” 民间有句俗话,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但秀才是没有那么牛逼的。 真正这么牛逼的是皇帝。 在监天镜的帮助下,皇帝确实可以不出宫就知道天下大事。 刚才老李探花并没有设置隐藏结界,所以他们的聊天对话乾帝完全了然于心。 陆谦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道:“陛下,依臣看,这群大儒都是聪明人,也未必是什么坏人,但他们对陛下一定不够忠心。” 乾帝笑了:“你说的对,能修成大儒,说明他们品性不坏。但理念之争无关对错,圣人当年也是杀人如麻。他们是为了突破半圣,甚至成就圣人,不是对朕忠心耿耿。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朕,而魏君不需要。” 说到最后,乾帝的脸上失去了笑容。 如果不是因为利益,让乾帝在魏君和这群大儒里面选择,乾帝会选择魏君。 他又不傻,他知道魏君才是真正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正人君子。 但是他的利益和天下百姓的利益并不是相同的。 这些大儒选择了帮他。 而魏君选择了天下百姓。 所以,乾帝只能选择站边这群心怀鬼胎的大儒。 “后天的论道,监察司负责维护会场秩序。”乾帝吩咐道:“若他们杀魏君……监察司要维持好治安。” “臣明白。”陆谦果断答应了下来。 乾帝幽幽长叹:“魏君,不要怪朕,朕给过你机会。” 陆谦轻声道:“陛下,魏君是求仁得仁,与其他人无关。” “不错,魏君是求仁得仁。”乾帝的语气十分复杂:“这个世界上容得下好人,也容得下坏人,却容不下圣人。魏君想当圣人,这就是他的取死之道。” “好在魏君死后,信奉他的那套理论的人一定会群龙无首,对于朝廷再也无法构成威胁。” 陆谦说中了乾帝内心最担心的部分。 乾帝的脸色缓和了很多。 “就这样吧,你把圣剑送到国子监。”乾帝道。 他累了。 魏君这样的人才死在内斗中,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事情。 可惜,他也没有选择。 因为魏君想抄他的家,掘他老祖宗的墓。 陆谦早已经把乾帝的性情和心态拿捏的十分精准,体会到了乾帝现在的复杂心情后,陆总管无声的告退。 然后取到了圣剑。 亲手把圣剑交到了老李探花手中。 …… 后日。 国子监大门洞开。 京城百姓纷纷涌入。 国子监的学生们更是早早的在论道台周围找好了自己的位置。 今天的论道大会,大儒们坐而论道,群贤毕至。 此时论道台上已经坐稳了一圈大儒,放眼看过去,至少也有十几个。 而且人数还在陆续的增加当中。 在论道大会上把对方的道打断,对于己方的圣道来说肯定是极好的补充和滋润,对于道心也是极大的滋补,能够让自己对于选择更加坚定。 所以今天的论道大会,很少有大儒愿意错过。 而这些人,全都站在了魏君的对立面。 魏君今天要一个人挑战全世界。 白倾心被他安排去了六扇门做事。 陆元昊在皇宫,没有出宫。 林薛两位将军此时在换防。 其他人也都各有自己的事情。 总之,魏君认为今天自己死定了。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把自己身边所有的防卫力量全都抽调离开,稳的一批。 当魏君的身影从大门出现,形单影只但是又挺直了脊梁向论道台上一步一步走去的时候,整个国子监仿佛寂静了一分钟。 他们从这短短的几步路上,看到了一个慷慨赴死的勇士。 哪怕明知前方是刀山火海。 但是他依旧义无反顾。 “魏大人,我们永远支持你。” “学长加油。” “魏大人,你一定会赢的。” …… 在人气上,魏君完全占据了上风。 面对众人的欢呼和支持,魏君微微一笑,向四面八方挥了挥手。 然后引发了更大的欢呼。 他现在的人气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无敌。 而且京城的百姓是最懂政治的。 他们身处天子脚下,对于京城发生的事情门清。 他们早就看明白了,这群大儒是站皇帝的,而魏君是在为他们发声,想提高他们的地位。 那他们当然选择支持魏君。 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面对这种场景,论道台上的大儒们十分淡定。 他们知道百姓的支持毫无作用,也知道自己这边赢定了,所以对于这样的场面他们不会感受到丝毫的心理压力。 甚至有大儒当即开口道: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魏君也算是才华横溢,可惜,他走错了路,背弃了圣人之道。” “左右不过是将死之人而已,就让他再多享受一下世人的欢呼吧。” 大儒们十分的“宽宏大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