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二章 还乡 (第1/2页)
从大学教师开始正文卷第八十二章还乡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这话是史记里项羽说的。 原本是贬意,项羽放火烧了阿房宫之后,带着珠宝和美女们准备回老家了。 有人劝说他,关中是个风水宝地,在这里可以建立长久的基业,结果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继续劝说他的人生气了,发了一句牢sao:“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干的漂亮,怪不得会败给刘邦。 当然,在汉朝,贬低刘邦的能力也是一种正确。他们的宣传口径就是:别看我啥都不会,但是我命好。 沈光林命也不错,他终于要“回老家”了。 总得带一些东西回去吧,不说为了场面,就是能够改善一下老沈家的生活条件也是好的。 人和物品都得带一点吧。 总的来说,沈老师就是又想有里子,又想有面子。 从京城去金陵,想乘坐灰机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自然还是火车。 与去羊城走京广线不同,去金陵其实走的是另一条线。 沈光林之前进京坐的那趟车很奇怪,从金陵到了徐城之后,进曹州,走商城然后转京广线北上。 现在从京城返程去金陵,走的是廊房津门这条线,然后沿着沧城一路南下,过德,兖,徐,到达金陵。 李蓉决定跟着沈老师一起去,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她带沈光林过来的,也是她把他给送回去。 沈光林也就是象征性的问了一句,我准备去金陵看看,你去不去? 去! 小jiejie做决定就是干脆利落,考试完的第二天就要走,没有一点犹豫。 买票的事压根就不是个事,铁路上总是会备有一些卧铺以备不时之需。 李蓉要跟着沈光林一起回去,原本,沈光林以为老李他们不会同意的,毕竟没名没分的跟他出去干啥。 不过,他们终究什么都没有说,并且还帮助沈光林置办了一些礼品。 她在小沈这里都有自己的房间了,我们还能说什么了。 开明的父母不干涉女儿的恋爱。 当然,老李他们不知道,沈光林觊觎的是他们二女儿,不然肯定打断他的腿。 听说沈光林在老家的“叔叔”和“姑姑”都还健在呢,因此一些合适的礼品还是应当准备好的。 他们还打听了两个家庭都有哪些人。 沈光林就不应该知道家里还有哪些人,从理论上讲,他都没回去过。 其实沈光林知道自己老家的情况,他“叔叔”沈隆贤只有一个儿子,叫做沈厚道; “姑姑”的婆家姓江,家住杨洲寒江县,是长江和淮河的交界处。 家里有两子一女,名字很好听,分别叫江书桥,江书巧和江书路。 其实,“叔叔”沈隆贤和“姑姑”沈隆凤两家的关系并不算太好。 当然,沈隆凤严格意义上应该算是是沈光林的姑奶奶,沈光林既然冒充了自己大伯,那就是姑姑。 在这个姑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两家还有些来往,后来老人家去世了,两家的亲戚关系几乎也就此断绝了。 问题的症结出在很久以前,当时处于抗战时期。 沈隆贤的父母亲人先后罹难,大哥不知所踪,二姐就是他唯一的依靠。 这家人总体来说,二姐夫为人还成,但是她的公公婆婆和叔伯妯娌明显有其他意见。 失去了娘家的闺女,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依靠。 沈隆贤当时在二姐家里走亲戚,躲过一劫,成了她唯一的亲人。 走亲戚时候的孩子还是个好孩子,天天住在亲戚家里的孩子就不怎么令人喜欢了。 毛孩子时期的沈隆贤受过不少白眼和苛刻,因此在心里记恨很久了。 江家当时来讲应该是个地主,但是战乱时期,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沈隆贤很早就被赶出来做了童工,跟他差不多大的外甥却还在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