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8章 研究院和布 (第1/2页)
,回到明末建工业 线膛枪是老张头自己琢磨出来的产物。 全靠着陆舟之前留下来的思路。 做出了一种分为“阴线”和“阳线”的圆形齿轮状枪口。 其实线膛枪比燧发枪出现得更早,在十五世纪就有线膛枪口的出现。 17世纪初,也就是几十年前,丹麦军队曾经短暂的装备过线膛枪。 但中间到普及,几乎是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低潮。 这期间的过程,甚至是比燧发枪还要漫长,还要坎坷。 增加了匠人工作量是个问题。 枪管的刻线困难。 但主要原因,还是出在所需要的弹丸。 线膛枪需要用铅弹,甚至对弹丸的要求还很高。 要是士兵在慌乱的情况下,来回的敲击管道,由铅制成的弹丸势必还会产生形变。 甚至直接卡到了膛线的凹槽当中,那么也就有了“炸膛”的风险,毕竟本身其口径就不匹配。 再相比与滑膛枪。 滑膛枪的管内圆润,口径要求不高,只要弹丸不选错、枪管不变形,基本就不存在子弹形变,或者装不进去而产生炸膛的风险。 线膛枪要是做好,绝对能比滑膛枪射程远、精度高,但仓促之下,肯定远不及一把精致燧发枪来得好。 所以这还是属于一件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来却很难的事情...... 先前陆舟的军队野蛮式扩张,火器的生产进度一直都在疯狂赶进。 大规模的战役下,火枪的绝对精确性要求放在了次位,一气呵成的滑膛枪也最能足够应付战场。 陆舟要的是稳。 所以线膛枪只是小量的生产出一批。 为以后的发展起推进和铺垫作用。 “大家都去看看吧,把徐光明等人也叫上......” 陆舟挥了一挥手,带着众人往铁匠铺赶去。 而陆舟先前,没有往线膛枪方面刻意追求,现在却心血来潮,主要还是因为徐光明等人来了。 有了这些更专业的人加入,原先许多的工业生产,也能够做得更精细。 “主公,这枪好啊!” 徐光明拿着一杆线膛枪,也不用试,光是听着张一蛋讲解。 内心就明白了许多想法。 “主公,这样的枪管能让弹头稳定。 但这个弹头怕是不能再用原先的圆弹。” 徐光明很快的说道,并提出来意见。 “铅的话先前就烧炼过,庄子里有一批铅弹。 线膛枪精做出来一批,慢慢普及。 这暂且不用担心,倒是这以后造枪管的机床,可以改进一些。” 陆舟指着跟前,那些打造枪管的工作台说道。 “资源不是问题,我更在意的还是生产工具。 工具好了,以后的子弹和枪支加工都有大益。 甚至还可以提高制造其他物件的效率......” “效率?” “效率就是一段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咱们的铁匠铺不仅要有规范。 以后生产的时候,还得不断利用技术来提高效率......” 陆舟解释着说道。 “明白了......” 这次不管是徐光明还是工匠们,想了一会,都忙不跌跟着点头。 其实这些“机床”,还是停留在陆舟离开前最原始的状态。 除了几个固定装置就没别的了。 “光明啊,这段时间你跟老张头一起合作,尽量把那个镗床给做出来。 这不仅是利于拉线膛、固定钻孔。 要是工艺成熟了之后,还可以用来铸炮。 咱们现在的炮厂,虽然能造出火炮,但也不能安于现状。 应当不断求索......” 陆舟又是吩咐下去。 在回来的路上,他就跟徐光明定下过镗床的图纸。 镗床是专门用来给工件加工空洞的机床,早在十五世纪就出现了,可以用来加工火炮。 能固定住工件同时多处开孔。 陆庄炮厂内的大型装置就类似于此,但因为传动装置不足的缘故,还只能算是镗床的雏形。 大部分工作量还得是靠人力来补足。 但是小型的镗床就不一样了,它的传动装置可以用古代的木质轴承来补足。 就算不耐用,至少也能在钢铁滑动轴承做出来后,再替换掉便可。 就像现在的四轮马车一样。 “主公,属下,明白了!” 徐光明连忙领命。 这些读书人,办起事来就是要比老张头等人循规蹈矩许多。 徐光明同样心里有疑惑,陆舟从来不叫他的字,亲切时却是喜欢直接喊名...... “当然了,还有一件事......滚动轴承的事情,也得要该解决了。” 陆舟这时又开口说着,把目光看向了张一蛋。 “遵命!” 张一蛋知道陆舟的意思。 连忙答应着,却不由擦了一把冷汗。 那种里边塞钢珠子的滚动轴承不好做。 先前没有强制性要求,他这半年就失败了许多次。 更多的精力只是用来造燧发枪和战车,虽然陆庄早就有造破碎机和大型风车的经验。 但里边的关键滑动轴承,都是用古法的木质零件来代替,一年到头下来,要修换好多次。 就连马车的传动,也都是木质和钢铁的结合体。 “滚动轴承的事情不用焦虑,现在我回到庄子里了,可以不时来指导你们打造。 还有一个,就是从现在开始,研究院的人,会协同你们共同生产装备。 每一件新产品的生产、数据,需要在研究院内报备。 同样的,一些精明识字的工匠,能有机会进入到研究院里.......” “研究院?” 众工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