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百四十五章:杨家子孙 (第2/2页)
了口气,道。 “杨侯不要高兴的太早,这密旨朕可以下,但是,最终土默特部能否归附,是必定要经过朝议的。” “若是不能通过朝议的话……” “臣明白!” 听话听音,杨洪不是不明事理的人。 他很清楚,如果他猜测的属实的话,那么,杨杰在草原上所做的事,够将杨家抄家灭族了。 但是,天子并不计较,还愿意转虚为实,尽力保证杨杰的安全,这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如果再继续奢求天子和朝廷众臣作对,那就是不识好歹了。 “陛下放心,无论土默特部能否归附,杨家上下,必为陛下竭尽全力,惟陛下之命是从!” 闻听此言,天子的神色有些复杂,片刻之后,方道。 “这件事情暂且不提,除了这件事之外,杨杰还向朕求了第二道旨意。” “瓦剌如今局势复杂,杨杰应该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希望朕能再给他一道便宜行事的旨意。” 话音落下,杨洪便是一愣。 旋即,他便反应了过来,杨杰必定还有其他的打算,并没有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孛都的身上。 只不过…… “这也是朕将杨侯留下的原因!” “平心而论,杨杰此去虽然有些冒失,但是,所做之事,已然超出了朕的预料,对大明来说,他也是功大于过。” “如今他身陷瓦剌,步步危机,时时有性命之忧,虽然有自己的打算,但是,他毕竟是杨家唯一的嫡子,倘若真的有何闪失,朕于心不安。” “所以,这道旨意下不下,朕要问杨侯你的意思。” 面对着天子的注视,杨洪沉默了下来。 现在的局面已经很清楚了,杨杰在瓦剌,肯定还有别的打算。 但是,有了脱脱不花的前车之鉴,无论他要谋划什么,都必定艰难无比。 而且,也先较脱脱不花,狡诈狠辣的程度要更上一层楼。 所以,这道旨意一旦下达,杨杰的性命能否保住,恐怕真的就说不准了。 这个时候,天子沉吟着,再度开口道。 “此处没有旁人,杨侯不必讳言,直接对朕说便是,朕还是那句话,杨杰为大明做的已经够多了,剩下的事,朕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杨家世代忠良,于国有功,若是杨侯下了决定,朕便可另下一道旨意,以大明的名义,遣使团亲赴草原,命也先即刻放人。” “如今瓦剌实力未复,草原又生乱局,杨杰虽然得罪了也先,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镇抚使而已,既难以拿来要挟大明,也对也先造不成太大的威胁。” “为了不得罪大明,想来也先也不敢不放人!” 听了天子的这番话,杨洪的面色复杂。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虽然天子的口气温和,但是,杨洪很清楚,天子给他的这个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 杨杰此刻回来,意味着,剩下的烂摊子,要朝廷来收拾。 这当然不是不可以,就像天子说的,偌大的大明,不至于应付不了眼下的局面。 但是,一旦牵扯到整个朝廷,那就必须要考虑文武百官的态度。 作为始作俑者,即便是有天子护着,杨杰所面临的压力也不会小。 甚至于,有可能从此以后,杨家会在朝堂当中被彻底边缘化,而这,已经是天子能够给杨家最好的选择了,至少,看在往日功劳的份上,杨家能保侯府尊荣,杨杰也能保性命无恙。 但是,如果说决定冒险而为的话。 那么,首先杨杰的性命难以保证,其次,草原上危机四伏,形式多变,他也未必就能够成功。 一旦失败,那么,压力同样会来到杨家的身上。 进?还是退? 这关系到杨杰的性命,还有杨家日后在朝中的地位。 正因如此,天子让他自己来选。 深吸一口气,杨洪的眉头紧皱,但他却没有犹豫,而是拱手道。 “臣知陛下一片体恤之心,但是,杨氏一门,历代皆在边境戍守,为的便是边境安宁,社稷安定。” “小儿如今在瓦剌,虽然险象环生,但是,既然心中已有定计,想来当有把握。” “朝廷有陛下,有文武百官,自然能妥善解决草原乱局,但是,付出的代价,必然不小。” “既然如此,小儿一人之性命,与国家利益相比,又何足惜?” “臣请陛下,下旨命小儿相机而断,不杀也先,誓不回京!” 这番话,杨洪说的斩钉截铁,反倒是朱祁玉的面色有些犹豫,道。 “杨侯,瓦剌和鞑靼不同,如今杨杰的打算,既然已被也先察之,想要成功,难度只会更大,你不必……” “陛下!” 感受到天子矛盾的心绪,杨洪的口气反倒更加坚定。 沉吟片刻,杨洪的情绪也有些低沉,道。 “臣不是在说场面话,也不是碍于所谓的大义,不得不为之。” “当初,小儿出京远赴迤北,离开宣府时,曾对臣侄杨信说过一句话,后来,杨信将此话通过家信转述于臣,臣至今对这句话记忆犹新。” 说着,杨洪抬起头,苍老的面庞上带着骄傲,道。 “小儿说,他,也是杨家的子孙!” “杨家世世代代为国守疆,数代人浴血奋战,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是杨家人的归宿,更是无上的荣耀。” “杰儿天生体弱,不能习武,但是,他心中忠君报国之意,从不输任何人。” “如今,他能有机会为国效命,还大明边境百年安宁,纵然是只有一丝希望,他也必定愿意,为之付出性命。” “臣身为杰儿的父亲,能有这样的儿子,只觉得是家门之幸,所以,恳请陛下,允准杰儿的请求,让他完成,作为杨家子孙的使命!” 看着杨洪坚定的样子,朱祁玉叹了口气,到了最后,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朕准了便是。” 杨洪松了口气,但是,却没有起身,而是继续开口道。 “谢陛下,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望陛下允准!” ………… 良久之后,杨洪走出殿中,一步一步走的很慢,但是,却嵴背挺直,彷若青松。 萧瑟的秋风卷着枯黄的树叶在天上打着旋,但是,却吹不动风中伫立的人。 朱祁玉站在殿门处,望着这位血战沙场多年的老将,神色复杂。 另一边,重新被叫回来的俞士悦,发愁的看着手里刚刚写好的诏书,踌躇再三,还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陛下,这么大的事情,真的不用等早朝商议之后,再下旨吗?” “不必!” 眼见着杨洪的背影渐渐消失,朱祁玉转过身,目光远望,口气澹然,道。 “就当是……朕给杨家这一门忠烈的赏赐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