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 糟心  (第2/2页)
,骑马照料牲口,那是最擅长的。”    两人这般聊着天,跟随者杨渊许久的薛旺却是跑了回来。    “公子,我的三公子。老太爷过来了。”    杨渊听到这里不由得皱起眉头。    自从自己大胜之后,老杨头就从县衙的牢狱里面很自觉的回到了家,头一件事就是请詹时雨上门做客。    见面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奉上两千两白银,帮助詹时雨将今年的粮税补齐。    从此以后就是五天一大宴,三日一小宴,同詹时雨等汉中官员觥筹交错,好像当初要把詹县尊置于死地的不是他一样。    那詹时雨倒也是个脸皮厚的,两人宴席上推杯换盏、兄弟相称,看得杨渊胃里有些不舒服。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都是阶级兄弟,一家人又说什么两家话呢?    杨世禄带着一群随从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    见到旁边的江畑也不打招呼,直接冲着杨渊问道。    “你知道了吗?”    我知道什么?    杨渊看着杨世禄紧皱地眉头,脸色似乎都有些焦黄。    难不成李自成或者张献忠又杀过来了?    “王应熊要来汉中。”杨世禄铁青着脸:“你不知道么?”    致仕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应熊要到汉中来?杨渊记得杨世禄对这位舅亲很不感冒,甚至可以说是有仇。    “他不是在重庆闲住么?要搬到汉中来。”    “路过此地,皇上命人保护他一路归乡,他要从汉中走一圈,他也不怕这兵荒马乱的出什么意外。”    老杨头一副盼着大舅哥死在半路上的表情。    “你这兵练得还算有点模样,等下随我过河,去趟城固那边,你点出来两百堪用的,一道过去。”    “父亲是要?”    杨渊不明白杨世禄干嘛要带人马过河。    乡兵、团结兵、团练,顾名思义,都是在地的自保组织,没事跨州过县很犯忌讳的。    “我已经跟城固、南郑打过招呼了,就是招摇过市,没什么别的。”    杨世禄跟杨渊三言两语的解释了一圈。    杨渊这才明白过来,老杨这一趟是去搞土地流转的。    摇天动、黄龙过境,按照流寇的规矩,男女无论老幼尽数掠走,分营处理。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人被掠走了,但是田地还是留下来了。    杨世禄这次去城固、南郑就是已经跟当地的县衙打好了招呼,准备将这些土地全部都买下来。    “这种田也能买吗?”    杨渊很没有经济头脑的问道:“等本主回来了,又该怎么办呢?”    “本主回不来的。”    老杨头因为王应熊要来的消息影响了心情,非常不耐烦地说道。    杨渊这才想起来一桩公案。    洪承畴的前任杨鹤在位的时候,对流寇的政策是“剿抚并用”,对于革命意志坚决的,那就是铁拳镇压。对于意志动摇的,那就是网开一面。    这个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后来的执行上面却出现了问题。    杨鹤虽然愿意“剿抚并用”,但是陕西官场的上上下下却不这么看,大家似乎满意满意就是一个念头。    杀。    杨鹤前面招抚下来的流寇,还没回家呢,就被各路乡绅还有大明官军杀在了半路上。    而且陕西上上下下纷纷给崇祯皇帝上奏,痛斥杨鹤的昏聩。    后来原本已经投降安置的义军又重新造反,崇祯皇帝一怒之下将杨鹤捉拿下狱,准备处死。    对亏了杨鹤有个好儿子叫杨嗣昌,前后多方奔走才保住了杨鹤一条命。    杨渊当初听闻这事的时候只觉得陕西上下跟流寇有点太过不共戴天,但是现在想起来才意识到自己还是想得太过浅显。    这老百姓被流寇裹走了,但是他们的地还是留下来了。    地方的官员要钱粮完税,人没了地还在,那就请人接着来种田就是了。    地方上还剩下谁呢?当然是各位士绅地主。    这一来二去,官员们可以借此上下其手捞出一笔贿赂,地主们则可以低价收得大量的土地。    所以裹走的农民是万万不能回乡的,他们回家了,他们那些已经被吞并干净的土地又该怎么处理?    让官老爷们把银子吐出来?不可能。    让地主老爷们把土地吐出来?白日做梦。    众所周知,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掉。    于是乎这陕西流寇是万万不能招抚的,即使招抚了,也一定会再次造反。    剿抚并用的杨鹤换成坚决剿匪坚决杀降的洪承畴,也就都在意料之中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