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算账  (第2/2页)
老大人府上,胡管事急公好义,准了小人投献到老大人府上。”    “官如猛虎,吏似豺狼。”杨渊嘴上念叨着:“可怜黎民百姓,血rou为其膏粱。”    杨渊还有一句“绅为熊罴”没有加进去,升斗小民,在这个世上活得太辛苦了。    “薛大,你知道你要交多少税吗?”    薛旺摇了摇头:“大概有个数是知道的,但是每次都会变。”    “这就对了,”杨渊夹起一筷鱼rou送进嘴里:“我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一共有两千九百二十九万余亩,应纳税粮一百七十三万余石,按一石粮一两银子算,一亩地应纳银不到六分。”    薛旺瞪大了眼睛:“三少爷真是神人,咱陕西有多少地,要纳多少粮,您老都知道?”    “这都是写在《大明会典》里的。”    “那少爷能记住,也是极了不起的。”    会典类似当代官员制度行政法规的全方面辑录,曾经有人开过玩笑,要想把宋代的职官制度整理出来,足够毕业一个博士。换到明代就没有这种可能,因为明代的文官就已经把朝廷的各项职能全部都编纂成册了,不用后人去忙碌。    “那为何每年都收的不一样?”    杨渊捧起酒杯饮了一口:“因为县令不一样啊。”    “您是说多出来的税都是詹时雨那个狗才拿去了?”    薛旺碗筷都拿不稳。    “若是海瑞海刚峰做本县县令,那自然不会有这些摊派。但是大明两百多年有几个海刚峰?自从轩辕黄帝战蚩尤后,翻翻史书,又有几个海瑞?”    杨渊看着薛旺:“当年洪武皇帝开国,一个县令定下的俸禄是九十石粮食,绝对是饿不死官的,可人心欲壑难填,总有人的肚子是吃不饱的。”    “每年的夏税秋粮,除了本来要上交朝廷的,还要额外再加一些。”杨渊说道:“多加的这些,称之为火耗,小吏们不过是过路财神,最后这些银两都会落到县尊那里。”    薛旺咽了口唾沫,要说这些陈规陋习,他自然是知道的,但是总是归结于下面的小吏们是坏人,但是听到三公子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是县令大人,他一时之间还有些不敢相信。    “若是碰见海刚峰那样丝毫不取得清官,下面的百姓们还能少摊上一些摊派。若是碰见一个虎狼之吏,那可就有的受了。”    杨渊后世看过一个统计,清代的一个县令,通过在税收里面卡油的这种低端手段,一年可以获得两万两的收入,而一省总督也不过十八万两而已。    因为清代可以买官卖官,甚至有人集资买官,三年一共牟取六十万两的暴利,即便后来因为贪腐被拿下,最后也是轻松脱身。    “这……咱们公子以后做了官,一定要做个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    杨渊看着薛旺:“官场陋习如此,就比如詹县尊,他一年至少可以拿到两千两白银,这还是他收着手,不放开捞。”    杨渊并不觉得贪污跟工资高低之间有任何关系,唐宋的官员工资高,但即便是吏禄三百石,妨着这些大人们捞钱了吗?雍正皇帝搞了一手“火耗归公”,设立了养廉银,但改变了官员们层层盘剥的现实了吗?    胤禛除了给老百姓加了一茬税,依旧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现实。    “少爷以后一定有大作为。”薛旺捧起酒杯饮了一口:“俺老薛最佩服的就是三少爷,每天起那么早射箭,学问又深,以后咱大明朝就需要三少爷这样的人出来做官,再出几个海刚峰。”    “海瑞救不了大明,就是有一百个海瑞,也救不了大明。”杨渊喝到酒酣处:“如果是一万个……”    杨渊忽然意识到如果这世界上真的有一万个海瑞,那或许真的会有不同。    “那有谁能救大明?”薛旺不知道有什么事是海瑞做不到的。    “李自成、皇太极、张献忠、多尔衮、罗汝才,他们能救朱元璋的大明。”杨渊笑着:“海瑞不能,我也不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