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57、知青创业(求书单!求收藏!求推荐!)  (第1/1页)
    80年前后,随着上山下乡制度取消,大批知青纷纷回城。    此时,当年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再次喊起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    于是,城里诞生了各种“知青经济体”。    什么知青商店,知青工厂,知青个体户……    基本都属于小集体企业。    童建国早知道这些。    当初,同届知青聚会时,童建国还有过要把没工作的同学组织起来的想法。    可也只是想想而已。    因为小集体企业虽然是个人集资创立的,但也不完全自己说了算,上面还有各种婆婆管着你。    不说别的,光是工资你就不能随便发。    一般国营企业工人每月工资三四十元,你小集体可以灵活一点,定个五六十元,个别拿计件工资、绩效工资的再高点七八十元。    你说你每个月发100块钱?婆婆们就该找你谈话,该修理你了。    你不服气,老子自己投资的企业,老子自己赚的钱,想往哪投就往哪投!    你自己投资?你自己的厂子?    打死犟嘴的,淹死会水的。    这世界啥不是郭嘉的?    空气是郭嘉的,一草一木是郭嘉的,连你肚子里的米青子都是郭嘉的。    还敢说是你自己的?    可眼下童建国还有的选吗?    自己开厂子好歹也有自己说了算的时候。    到工厂当工人,到百货公司当营业员,到外贸公司当翻译,都得听人摆布,哪还有自由可言。    “大妈,你们街道会支持我们吗?”    “必须支持!人家红旗街道都已经有两个知青厂了,咱们东风街道还一个没有。我还省思呢,咱们街道也有不少能人啊,咋就干不过他们呢?”    “哈哈!必须干过他们!”    “好!大妈就知道你小子有两下子!”    街道这边定下来了,童建国就该跟姚厂长谈谈了。    童建国之所以敢跟大妈张口就来,是因为他以前听姚厂长说过那么一嘴,想到蓝城一带开分厂,解决辽南辽西的供货问题。    这事儿不能通过电话来交流,童建国必须亲自跑一趟盛京。    “哈哈,我就说嘛,你能找到新营生。”    童建波一听老哥又要跑到盛京了,不由得喜出望外。    上火车的时候,兄妹俩还听从老妈吩咐,给雄耀武带了一饭盒饺子。    “我吃过了。”    雄耀武还直谦让。    “大小伙子,多吃点怕啥。”    水饺还是挺方便的。    火车上虽然没炉子,但有别的办法热一热。    用开水把水饺烫一烫,再憋一憋就跟刚出锅的差不多了。    三个人挤在雄耀武的小休息室里吃着饺子,就着小咸菜。    吃了几口,童建国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了。    雄耀武给他们兄妹俩买了两张座位票。    眼下,童建波待在乘务员休息室里,童建国就把另一个座位暂时借给一个抱着孩子的少妇了。    下了火车,童建波跟着童建国走向红星箱包厂才明白过味儿来。    “原来还是那个营生啊?我就说没事儿嘛。”    来之前,童建国已经跟姚厂长打好招呼了。    兄妹俩过来时,他和厂里的其他两个负责的已经恭候多时了。    “欢迎啊!来!来!”    姚厂长这里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最近几个月才特别隔出个空间了。    还摆上了沙发茶几,看着挺像那么回事的。    “来!我给你们互相介绍一下。”    姚厂长起身给彼此介绍了一番。    另两位,一位戴着眼镜的老者是徐会计。    另一位穿着工作服的是肖副厂长。    介绍完了,王国辉里外忙碌着,笨手笨脚地给大家端水沏茶。    水都倒到外面了。    “哈哈,下次应该找个小姑娘来干这个。”    双方坐下来商讨了一番。    红星箱包厂看着不起眼,投资怎么也得七八万。    光是切割机都得万八千。    像他们这么干,童建国干不起。    最好的办法就是接他们的半成品。    那样,童建国只需要买几台缝纫机、锁边机就可以了。    有个五六千就能把厂子干起来。    其实,童建国最初的想法是开公司。    开一个小集体性质的倒把公司。    但眼下,不光个人不让倒把,单位也不行。    从建国一直到80年代初,天朝很多制度都是照搬老毛子的。    比如老毛子把物资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除了极个别的生活资料,剩下的物资大多实行计划调拨、统购统销。    所以,所谓的倒把,也就是后世的贸易公司是不存在的。    但童建国拿半成品来加工,再满世界卖,他们就无话可说了。    这种方式老姚他们也乐于接受。    一来,半成品比成品运输起来方便多了。    二来,童建国在蓝城这边开分厂了,就等于给老姚他们加了一层保险。    再也不用担心商品积压了。    大批量进货,还能把材料价格再压低一点。    绝对是多赢的局面。    接下来就商谈一下技术输出、利润结算的事。    这会儿的企业领导都比较朴实。    因为都是郭嘉的,从盘子里到碗里而已。    也没啥好计较的。    真正计较的其实只有童建国自己。    因为童建国能看到未来,他知道最多十年之内,他就会把这个小集体企业揣进自己口袋里。    就像健林王一样。    不过,咱比健林王厚道。    不像健林王,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自己给自己派活儿。    一分不掏把郭嘉企业揣进自己口袋里你就悄悄的算了,丫还到处吹牛逼。    童建国跟老姚他们商谈了半天,连名字都定下来了。    就叫红星知青箱包厂。    童建国担任厂长,本厂这边派一个技术员过来。    剩下的都由童建国自己张罗了。    厂房、场地啥的,街道会给解决。    童建国再凑五六千块钱买几台缝纫机、锁边机就能把厂子干起来了。    这点钱,童建国自己也能凑齐。    但小集体企业不能你一个人干,那不成个体户了吗?    知青厂知青厂,必须得划拉一堆知青。    先找会计,还得是自己人。    “啥?你想找高岩?可人高岩早就有工作了,而且是大集体企业。”    听说童建国要当厂长了,赵君倒是挺高兴,可想找高岩当会计,恐怕不太容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