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零零之与熊共舞_第一百五十九章 辽东总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九章 辽东总督 (第2/2页)

子全部迁移过来,可以一批一批的迁移,年底之前要完成。”何仕严肃的说道。

    “这个大人!卑职可以问一下,为什么要迁移他们吗这样方便跟他们解释。”孙隆小心翼翼的问道。

    “没有问题,主要是要他们过来建设旅顺城和港口,另外就是造船厂也需要一些人,记住跟他们说清楚,这不是徭役,是过来打工,是有工钱的。”何仕提醒道。

    “好的!卑职明白!”孙隆这些天也算是初步了解帝国的一些制度。

    显然对于帝国没有徭役感到很诧异,不过既然帝国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他当然不会说什么。

    毕竟打工和徭役可是两回事,以打工的名义迁移,估计大把人愿意过来。

    他这些可是在旅顺城看到不在少数的百姓,乐呵呵的在修建基础设施。

    毕竟有钱拿,还管一顿饭,对于这个时代而言简直是美差,加上帝国的工地餐相当丰盛,一菜一rou一汤,馒头或者土豆管够,小地主都不敢天天这么吃。

    事实上这就是以工代赈的好处,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刺激当地经济,同时又完善基础设施,让帝国在当地的统治深入人心。

    帝国在金州区的各个工地的招工,有大把人抢着做。

    同时何仕对于金州区的各种安排,也可以看作是在试验今后如何改良明国。

    比如帝国取消了之前大明各种各样的税赋,推行帝国农业税、个人所得税、商品税、交易税、关税。

    特别是商品税,这个税是一种间接税,也就是说普通人一般是察觉不到这个税存在的。

    帝国工厂生产的所有商品,都是已经纳过税了,没有纳税的商品是无法在市面上销售的。

    民营企业也不敢不纳税,因为一旦被查到不仅仅是十倍罚款的问题。

    《帝国税法》规定:逃税瞒税低于十银币者,罚款逃税金额的十倍,该企业及其法人纳入不诚信黑名单,今后不得申请贷款等业务;

    逃税瞒税超过十银币,低于一百银币者,或者屡教不改者,一概劳改五年,没收企业,今后不得从商、从政、从军。

    逃税瞒税超过一百银币者,死刑(判后立即执行),没收企业。

    另外对于从犯或者知情不报者的惩罚,也是相当的严酷。

    税收部在帝国的名声,可以说是让人闻风丧胆。

    在民间可是有‘无孔不入黑衣卫;孤独一生稽查官;一块不少税收部‘的说法,你少缴纳一个钢镚,税收部都要找你麻烦。

    金州区对于帝国未来的东北亚战略至关重要。

    何仕不仅仅在旅顺城修建了海军军港,还有强大的岸防堡垒;同时在北部与盖州卫交界处建立了三个堡垒。

    海军也在这里招募了一千多渔民出身的仆从军,准备建立太平洋舰队。

    另外为了发展经济,海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贸易业将成为金州区的重点发展项目。

    而对于当地的大地主或者大家族,何仕采取了分化打压和招抚引导。

    一方面他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大地主或大家族,进行打压流放,以达到杀鸡骇猴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配合的大地主或大家族,引导他们进入工商业,让他们将子女送到本土去教育。

    为了遏制土地兼并,还出台了强制性的严禁土地买卖规定。

    配合着这一套组合拳,何仕很快便将金州区稳定下来。

    特别是对于底层百姓的低税收农业税0.5~1.5%,交易税2~6%,让这些底层百姓站在帝国这一边。

    这个交易税事实上是针对渔猎户这些无地可查,或者农民牧民要贩卖农产品或者牲畜家禽,相当于商品税和农业税的补充税种,如果农民不卖东西,这税是不用收的。

    而大明百姓需要缴纳的税收是多少,田税是10%左右,还有徭役、茶税、盐税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相当于土地收入的30%左右。

    黄豪杰不得不吐槽,大明税收制度的坑爹,商税是三十税一,而且皇亲国戚、有功名的读书人都是免税的,正是这样的税收制度,让大明时刻处于贫血状态,国库三天两头就没有银子。

    帝国恰恰相反,商品税是最高的,达到5~30%,加上个人所得税的2~15%,也就是说越是高收入者,你的税收就越高,综合起来最高可以达到45%的地步。

    正因为如此,帝国在金州区的底层,拥有非常多的拥戴者,反而一些大地主或者大商人,还有读书人不太喜欢帝国。

    大地主或者大商人不喜欢帝国是因为高税收,而读书人不喜欢帝国是因为没有免税。

    在帝国只有军属才可以免除农业税,其他人该交的还得交,就算是总理大臣也得乖乖的交,税收部可不会给谁面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